![]() |
![]() |
云陽網訊(記者 王彬彬 陳愛玲)近日,記者在盤龍街道青春村銀杏基地看到村民們正忙著采摘銀杏葉,一會功夫,村民的背簍里裝滿了金燦燦的銀杏葉。
2017年4月,在外地闖蕩多年的云陽人楊生平,與青春村簽訂了發展藥用銀杏的土地流轉協議,并決定在村里創辦一座銀杏加工廠,成立重慶博責公司,吸納村民務工就業。
根據協議,按照“村集體+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村集體將600戶村民的133公頃土地進行集中流轉,然后將土地交給博責公司種植銀杏,公司支付給農戶一半的土地流轉費,余下的一半流轉費作為股金入股公司,產生效益后,公司按照農戶股金比例進行保底分紅;村集體則與公司聯合投資建設加工廠,并按照烘干后100元/1000公斤的銀杏進行分紅,到年底,村里將所有村集體收入的40%給參股農民進行二次分紅。
在銀杏基地,蔣興英一邊和村民們采摘銀杏葉,一邊說:“我種了大半輩子的莊稼,現在卻變成了股民。同時,我每天還到基地務工,每天能掙到60元的工錢,一年有6000元的務工收入,如果銀杏產生了效益,還能按股分紅得到一筆錢,真是一件好事。”
劉興華同是村里的貧困戶,前年他將家里的土地流轉給公司,每年除了領回500元的土地流轉金外,還要到基地上班掙幾千元的勞務費,年底還有幾百元的入股分紅。
據了解,博責有限公司每年要支出200萬元勞務費,聘請80名當地村民在基地務工,每年每人務工收入有6000元。該村銀杏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村民的增收,還為村集體增加近10萬元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