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25日,2019智博會專題論壇——“云陽有為,未來已來”大數據智能化業態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重慶悅來溫德姆酒店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以“大數據是鉆石礦”,數據經濟時代的機遇與網絡安全為主題發表了演講。沈昌祥認為,在新時代,大數據給信息技術體系帶來新挑戰,信息安全成為大數據快速發展的瓶頸,要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免疫能力,實現正確計算。
信息安全成為大數據發展瓶頸
什么是大數據?沈昌祥介紹,大數據是指無法用現有的軟件工具進行處理的海量復雜的數據集合,具有多源異構、非結構化、低價值度、快速處理等特點。“大數據是鉆石礦”,相當于數據廢品和垃圾收集處理,來從中發掘知識和本質規律。
沈昌祥表示,隨著海量數據的進一步集中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安全成為大數據快速發展的瓶頸。
大數據信息安全主要集中體現在網絡安全,系統安全、個人設備安全、供應鏈安全、和數據安全等幾方面。
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免疫能力
沈昌祥介紹,建立大數據主動免疫的安全目標是,確保完成計算任務的邏輯組合不被篡改和破壞,實現正確計算。
沈昌祥說,通常用殺病毒、防火墻、入侵檢測的傳統“老三樣”,如今已經不能很好地應對人為攻擊,且容易被攻擊者利用,找漏洞、打補丁的傳統思路不利于整體安全。
沈昌祥表示,建立主動免疫可信計算,將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免疫能力。
主動免疫可信計算是指計算運算的同時進行安全防護,以密碼為基因實施身份識別、狀態度量、保密儲存等功能,及時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與排斥進入機體的有害物質,相當于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了免疫能力。
安全防護將產生什么效果?
沈昌祥表示,安全防護將使有害物質“進不去、拿不到、看不懂、改不了、癱不成、賴不掉”。即攻擊者進不去,非授權者重要信息拿不到,竊取保密信息看不懂,系統和信息改不了,系統工作癱不成,攻擊行為賴不掉。
中國可信計算源于1992年立項研制的可信計算綜合安全防護系統(智能安全卡),經過長期軍民融合攻關應用,形成了自主創新安全可信體系,開啟了可信計算3.0時代。沈昌祥表示,網絡化基礎設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信息化環境需要安全可信作為基礎和發展的前提,必須進行可信度量、識別和控制,確保用可信計算筑牢網絡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