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葉鎮吉慶村的空氣格外清新,波光粼粼的魚塘周圍農家房舍錯落有致,環境優美,全村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近年來,吉慶村聚焦脫貧攻堅,凝心聚力,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貧困發生率由10.6%降至1.3%。如今,吉慶村產業繁榮興旺,群眾致富信心滿滿,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基礎設施一攬子
“以前一到夏天,水管里都沒水了,要到幾里外去挑水吃,你說我一個殘疾人怎么辦嘛?!币徽f到吃水的事,身患殘疾的村民彭成術笑得合不攏嘴,說著他擰開了家門口的水龍頭,接上一捧干凈、清涼的自來水洗了把臉?!艾F在我不光有自來水喝,村里還給我安排公益勞動,每天沿著水管巡邏、檢查水管有沒有破損,沒想到我這個殘疾人也能為村里出份力?!?/p>
“過去,每到夏天,主要是飲水池、水管長期處于無人管的狀態,導致飲水池里沒水、水管破裂、水質變差?!贝逯聘嬖V記者,經過多次研究,吉慶村決定由村集體出資修建、整治20口人飲水池,修建了10口飲水過濾池,水管牽到農戶家,還安裝了水表、閘閥等,由水務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對飲水系統進行集中管護,讓300余戶農家1000 余名村民吃上了安全水。如今,村民家家戶戶水龍頭進行了重新安裝,日常管護也交給水務公司了,再也不用擔心沒自來水吃了。
想要富,先修路。“剛剛到村里來駐村的時候,村里大多都是泥巴路,還有很多小組沒有通公路,我們去走訪的時候,經常就是一身的泥漿?!被叵肫鹑昵皠倓偟酱謇锏那闆r,駐村工作隊隊長譚云繁感慨萬千。“路都不通,別說發展了?!睘榇?,譚云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吉慶村村支兩委想方設法把天塹變坦途。實地勘驗、打報告、籌措資金……在譚云繁和村支兩委的不懈努力下,三年來,吉慶村新修公路11公里、人行便道13公里,硬化公路12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村民欣喜地發現,村里的“血管”通了,家里的土貨賣得出去了,車能到家門口了,滿身風塵的日子終于過去了。彭成術說,現在出門都是水泥路,我這個腿腳不方便的人也能出門散散步。
物理道路通了,也得讓村里走上網絡快車道。“老輩子,上回網上買的那件衣服穿不得要拿來我們給你換喲?!弊T云繁提醒前來辦事的村民,考慮到越來越多的村民需要網購,駐村工作隊干脆把辦公室改造成了一個網絡代購服務站。“剛開始的時候,村民覺得網上買賣東西不靠譜,不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來得放心,自從村里通了4G和寬帶后,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找我們在網上買東西了?!弊T云繁說。
牽住產業牛鼻子
作為云陽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吉慶村位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之中,惡劣的地理條件讓村里不少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流失、土地的撂荒讓吉慶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如何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成了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面臨的首要問題。
“發展產業才能牽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把輸血變成造血只能依靠產業?!奔獞c村支部書記尹江云深諳發展之道,同駐村工作隊一道率先把黨組織建到實體經濟產業鏈上,謀劃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力量,把組織引領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繪就了產業新藍圖。
“家里兩畝荒地流轉給油橄欖園,我和妻子長期在產業園里打工,加上年底的分紅和公益崗位的收入,我也從以前的做小工變成了大工頭,一年下來家里的收入有4萬多塊錢呢?!泵撠殤粜焯F掰著手指告訴記者,“這可是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好日子啊?!?/p>
他口中所說的油橄欖園,是2018年吉慶村結合地理條件新發展的油橄欖生態產業園,種植優質油橄欖5萬余株,豐產后年產值達1600萬元。該園采取“三權分置”的形式進行,讓村民變身股民,分紅模式為公司51%、農戶40%、村集體9%,一舉三得。“為了保障老百姓的收入,村里充分運用政策,打一個組合拳,農戶不光能享受退耕還林的一些補助,還能夠在產業發展起來過后實現分紅,農戶實現了雙豐收?!币普f。
目前,吉慶村通過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突破土地制約發展的瓶頸,土地撂荒率從60%以上下降到不足15%,已基本形成以1000畝油橄欖園、500畝核桃種植園和近300畝水產園為載體的“一帶十園”的產業發展格局,產業覆蓋貧困戶實現了100%。得益于產業的欣欣向榮,集體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8年吉慶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5.6萬元,利用集體經濟的發展讓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的公益性崗位。
探索增收新路子
“吳嬢嬢,村里決定讓你的豆腐作坊成為家庭農場的示范點,以后啊,你可以天天都能打豆腐了?!眲倓偝酝晡顼埖囊苼淼矫撠殤魠羌掖浼抑校c她商討家庭農場建設的發展之計。吳家翠已經打了20多年的豆腐,靠著一手祖傳的手工豆腐工藝,養育了三個子女,更撐起了一個家。“要得,你們說啷個搞我就啷個搞,我一定不辜負村里的信任。”吳家翠一口答應。
“村里現在已經沒有土地發展產業,要增強群眾的內生動力,就要探索出更多的增收路。”尹江云邊走邊說,“不能停留在貧困戶到脫貧戶這一步,要把他們變成致富能手,那就只能走家庭農場?!卑凑找频脑O想,以吳家翠的手工豆腐為例,一旦家庭農場正式形成,豆腐產量至少翻三倍,生產的豆腐由鎮、村統一售賣,乘著消費扶貧的東風,賣豆腐的收入能從1萬余元增加到3萬余元。
尹江云給記者理了下思路:“一個家庭農場的形成,是一個鏈式反應,豆腐產量高、賣得動,就需要更多黃豆,貧困戶種的黃豆不愁銷,還能到農場里去打工,又是一份收入,一條立體化產業鏈就形成了。”目前,吉慶村選擇了5戶村民進行試點,以院落為中心打造家庭農場,由后葉鎮給予部分資金支持,村支兩委和工作隊進行全力協助。
此外,吉慶村在探索村民增收的路上搶先一步,開展股份合作、固定分紅、建園招商、建園還園等近十種模式,激發成功人士返鄉投資熱情,以800萬貧困村資金撬動了社會資本投入約3000萬元,為吉慶村的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
不遠處,美麗的新農村安置點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魚塘中,村民圍在噴泉旁拉起了家常,他們仍然是土生土長的吉慶人,但吉慶村已經換了天地。
記者手記:
路燈亮了,腰包鼓了,環境好了,精神面貌變了……記者透過一張張笑臉,看到了屬于吉慶村的“變形記”。
三年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用心、用情、用力”,完善了一攬子的基礎設施,牽住了產業的牛鼻子,探索了增收的新路子,而最大的變化,是村民思想的變化,貧困戶積極融入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把等靠要的思想變成了自力更生、不等不要的內生動力。
雄雞一唱天下白。決戰決勝時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吉慶村將依托完備的產業結構,持續發揮產業“造血”功能,探索更多增收的途徑,實現真脫貧、高質量脫貧,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讓老百姓也演上一出“變形記”。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如今,已經逐漸摸索出脫貧之路的吉慶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委干部的帶領下,必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記者 劉浮生 徐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