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山高路遠,土地貧瘠,精壯勞動力外流,是上壩鄉生基村脫貧致富的絆腳石,2017年,上壩鄉生基村被納入縣上的1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三年多來,生基村以政策體系為抓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條“腿”齊發力,扭轉了困局。

    如今,孩子們在硬化的廣場上奔跑,明亮的路燈映照著晚歸的背影,干凈整潔的房屋上方炊煙裊裊,錯落有致的藥田生機盎然,嘩嘩流淌的自來水暢享著喜悅,村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臉……這些都是生基村交出的脫貧答卷。

    基礎設施從“無”到“有”

    “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對于生基村來說,這不是一句調侃,而是曾經真實存在又極為窘迫的狀況。

    走進生基村,記者欣喜地看到,這里從基礎設施到產業發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種從內而外的“變”,一個局外人,遠不如局中人體會得深刻。

    向安喜,72歲,上世紀80至90年代的生基村老支書;向貴清,46歲,生基村現任支書。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極度薄弱,讓兩位支書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親歷了諸多辛酸和無奈。

    “以前咱大路都沒兩條,現在路都通到家家戶戶門口了,我們那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實現了。”老支書向安喜說,以前下村全靠步行,翻山越嶺走一圈回來已是晚上十點多鐘,在職時也曾精心設計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卻因為資金短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生基村位于云陽縣上壩鄉東北方向,距離新縣城118公里,最高海拔高度1710米,是全縣最為偏遠、最高寒的行政村之一,這里空氣清新、風光秀麗、奇峰險峻、怪石嶙峋,但山高路遠,土地石漠化也制約了生基村的經濟發展,修建道路是生基村脫貧致富的關鍵。

    打通村級路、修建飲水池、改造危房……老支書過去看來難以完成的心愿,在國家扶貧政策惠澤下,已一一達成。2015年啟動精準扶貧以來,生基村新建了便民服務中心,成立了村衛生室,整治公路18.5公里,新修人行便道12.92公里,機耕便道5.5公里,新建水池30口6000余方,安裝管道9.5公里,入戶管網5公里,實施易地搬遷37戶,C級危房改造21戶,D級危房改造32戶,全方位解決了農戶看病難、出行難、公共服務難等問題。

    “公路交通方便了,村容村貌變好了,來來往往的人也變多了,夏天和春節是生意最好的時候,營業額最高的時候有5000多元。”去年,生基村建起了第一家農家樂。誰能想到,農家樂的老板向廷明曾經是貧困戶。

    “十幾年前,有了摩托,我們就騎摩托車下村,泥濘的路上摔跤是常事,這些年,跑壞了兩臺摩托車,再后來就有了現在這臺皮卡車。”新支書向貴清拍拍身邊的皮卡車,笑著對記者說:“公路暢通,危房得到全面改善,飲水有保障,這是我干村干部26年來最大的愿望,只有基礎設施方方面面保障有力,才能使鄉村振興的步伐走得鏗鏘有力。”

    產業規模從“零”到“整”

    春末夏初,雨水增多,氣候溫潤,正是播種的大好時節。在上壩鄉生基村一片松林里,村民們忙著種植中藥材。

    “我們要先開山、再清林、后松土,才能種上藥材,現在時節到了,要搶抓時節。”上壩鄉生基村藥材基地管理員丁維學帶領著附近村民干得熱火朝天。

    生基村歷來有種植藥材的歷史,但都是零零散散地種植,不成規模,再加上沒有科學的種植技術,導致產量低,村民收入低。農村耕地只有規模化種植和管理,農業才能高效,科學種植技術才能有用武之地。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來自縣政協的機關干部胡長波接過了脫貧攻堅的接力棒。這位年輕的扶貧第一書記,上任不久就和工作隊一起制定了詳實的產業發展規劃。“生基村垂直高度落差在900米左右,占有氣候、海拔和森林資源優勢。”胡長波說,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生基村按照梯級開發的模式重點發展中藥材,在海拔1200米以上種植黨參、獨活、天麻、黃連等,1200米以下種植了前胡、黃柏、厚樸等主導產業。

    通過引進重慶萬力藥業公司、重慶陳大毛面業公司、云陽日增魔芋專業合作社等民營企業和合作社,流轉老百姓土地,集中種植,規范管理,幾年過去,生基村的中藥材目前種植面積已達1300畝,并實現了農業產業股權化改革,在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之間形成完整的利益聯結機制。

    “自己就是股東,年底有分紅,我一年有四個月時間在基地務工,一天八十元,順便還能學習種植技術。”生基村脫貧戶楊文學笑呵呵地說,有了技術和資金支持,再加上基地和合作社的訂單模式,產業發展基本零風險,大家都大著膽子,憋著勁兒干。

    “村集體有了收入以后,我們又反哺給種植農戶和貧困戶進行二次分配,這樣大家就能夠從中獲利,同時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形成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胡長波還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生基村的產業從“零”到“整”,形成了較大產業基地,重慶萬力藥業公司選在這里成立《中國藥典》黨參生長調節劑限量標準試驗基地。而全國《中國藥典》黨參生長調節劑限量標準試驗基地在全國僅3個。

    發展產業,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今年,一座嶄新的深加工廠在生基村拔地而起,將為提升中藥材等農產品的附加值發揮顯著效益。“加工廠主要針對村里的中藥材和傳統農作物進行布局,包括從切片、烘干到包裝的粗加工,到六月土豆上市的時候,我們將進行第一次規模化地生產。”

    思想從“要我種”到“我要種”

    扶貧扶“智”,還要扶“志”。在轟轟烈烈的產業扶貧進程中,農戶也曾經歷了一場“頭腦風暴”。在發展藥材種植之初,很多村民和貧困戶并不接受。

    “2018年的時候,我們從外地購買了獨活苗和化肥,免費提供給老百姓,但是當時錯過了最佳種植期,再加上村民對種植藥材積極性不高,以至于免費送都沒人要。”胡長波說,面對這個問題,村里果斷想出了許多金點子,一方面通過帶領種植大戶外出培訓、考察,開拓眼界,提振信心;另一方面,邀請外地種植專家上門傳經送寶,讓老百姓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到了2019年的時候,我們只提供種苗,老百姓自己買化肥。”胡長波笑著說,“今年,老百姓自己主動去購買種苗和化肥。這說明,雖然政府的支持在降低,但是老百姓的主動性在提升,種植面積不但沒有減少,規模反而擴大了。”

    逐年遞增的收益變現,更是讓農戶吃下了“定心丸”。從“要我種”,到“我要種”,這種內心深處的轉變,是脫貧進程中的最強動力。對于這一點,脫貧戶李堂榮很有發言權。“去年試種了一些獨活,光是自家種的就賣了一千多元,算上年底分紅和務工的錢,已經穩穩地摘掉了窮帽子,我還要通過種植藥材,帶領全家過上好日子。”李堂榮說。

    扶貧春風斷窮根,今非昔比煥生機。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生基人步履從容又堅實。“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目前我們村上還有6戶22人沒有脫貧,今年我們必須保證這6戶貧困戶全部清零。”胡長波信心滿滿。

    記者手記:中國夢,是14億中國人共同的夢想,步入小康社會,是2020年完成的目標任務。 短短幾年,生基村得到了“重生”,道路暢通了,房子翻新了,村子干凈了,飲水安全了,村民們笑了……城里有的,村里都有了。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深山。扶貧駐村工作隊和村委干部帶著真情、帶著責任扎根基層,他們走村入戶摸實情,科學謀劃找出路,攜手全村群眾跨越貧困的鴻溝,踏上致富的路程,讓曾經不敢想的夢想都一一實現。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實實在在地以行動落實,在生基村的田間地頭,處處涌動著一股決戰貧困、奮勇爭先的熱潮。生基,這片生機勃勃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足音鏗鏘,在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記者 鄧庭庭 陳小婭)

    ?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香港 | 昌江| 莱阳市| 固安县| 邓州市| 西乡县| 河北区| 西乌| 东阿县| 兴山县| 安徽省| 特克斯县| 渝北区| 吉林省| 察雅县| 大同县| 平遥县| 鸡泽县| 桦甸市| 汉沽区| 台湾省| 汽车| 新兴县| 崇仁县| 凤庆县| 嘉定区| 托克逊县| 务川| 扶余县| 彰化市| 巩义市| 攀枝花市| 赣榆县| 大方县| 阿荣旗| 常宁市| 厦门市| 化州市| 伊春市|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