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道路蜿蜒,群山連綿,呈“之”字型分布的江口鎮大面村就坐落在這群山之間。

    貧瘠之地,相伴而生的是深度貧困。前些年,大面村在發展中掉了隊,2017年成了全縣1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群眾曾用“三有一無”形容大面村:有拄拐棍的,有捆帕子的,有背背篼的,就是沒有穿皮鞋的。而今,沐浴精準脫貧的陽光,群眾口中的“三有一無”變了:有主導產業了,有增收的集體經濟了,有休閑廣場了,就是沒有扯皮鬧事的了。

    變化,源于脫貧攻堅戰。近日,記者走進大面村,感受這里的大山之變。

    村里的小畫卷:“面子”靚麗煥新生

    2018年,駐村第一書記佘開云第一次來到大面村。泥濘的道路讓佘開云印象深刻,因為下過雨,一腳下去就是一個泥坑,飛濺的泥漿甚至能濺到后背,這讓佘開云意識到修建水泥路的必要性。

    有了目標,接下來就是實施。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下狠心、出實招、解難題,一方面科學規劃,制定出農村公路建設計劃,對全鎮的水路重點項目進度、公路水塘建設質量、危房排危改造等重要問題或共性問題進行了商討,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提前做好項目儲備工作。另一方面,憑著改變落后公路現狀的必勝決心和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常溝通、勤匯報、談情況、爭項目,最大限度地爭取資金支持。

    終于,平整干凈的水泥路現在通到了每家每戶,樹木挺拔在街道兩側……截至2019年年底,大面村硬化村組級公路約18千米、硬化機耕道7千米、新修人行便道14千米,全村2000余人受益。同時加固水庫1座、維修山坪塘13口、新建人飲池12口、鋪設輸水管道12千米、增容變臺3座,有效解決出行、耕作、用水和用電等問題。

    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堅持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民主制定了《村規民約》,并組建了村民議事委員會,對村規民約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并及時通報,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

    依托脫貧攻堅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大面村真正實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目前,大面村在家農戶戶均增收1300元以上,許多人家里也開上了小汽車。曾經吃夠了“晴天滿身灰,雨天滿身泥”苦頭的村民如今心里越發亮堂:住在鄉下,卻比城里人還舒適愜意。

    “這幾年日子過得像做夢似的,變化真是一天一個樣。”村婦涂勛珍笑著說。

    村民的小康夢:打通產業“任督二脈”

    下午14點,村里的蔬菜大棚基地里,早已高掛在山崗的太陽照射整個基地,分外耀眼。

    在溫室房里,氣溫明顯高于室外。今年52歲的馮克碧剛從家里吃完飯趕來,顧不上休息,便一頭扎進料子間,忙著平整土地。

    馮克碧至今都不相信,一把歲數了,還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手邊活,每月近2500元的收入讓她順利脫了貧。

    這份想不到,是大面村和縣教委開展結對幫扶帶來的。

    幾十年來,大面村的許多農戶一輩子以種植玉米、高粱等低效農業為生,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加上缺乏市場營銷能力,農作物也賣不出好價錢。

    土地貧瘠,再種低效農作物,脫貧就是句空話。必須讓土地實現增收!經過全面的走訪調研,駐村工作隊對大面村的脫貧之路有了比較成熟的思路:村里適合發展高品質蔬菜種植產業,種植辣椒、小瓜、黃瓜等農作物。

    起初,村民對村里改變種植結構并不買賬。

    “絕大多數的村民是不信任我們的,后來通過做思想工作,才有少部分村民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來種植。在2018年,有一個種植大戶種植了兩畝辣椒,賣完后增收了八九千元,其他村民看到實際收益后,都紛紛搶著要種辣椒。”大面村綜合服務專干張蘭平說,村里每年都為農戶免費提供辣椒苗,今年辣椒種植已超50畝。

    為更好地帶動周邊村民種菜致富,村里成立了農情蔬菜種植合作社,采取“公司+農戶”模式,有力促進了全村蔬菜產業集群發展。

    為架起菜農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駐村工作隊利用教育行業優勢,與周邊學校簽訂供貨協議,根據各所學校食堂的蔬菜用量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蔬菜種植。佘開云介紹,蔬菜生產基地與學校進行供銷對接,可以提供三個保障:一是價格保障,基地供應的蔬菜價格要比市場便宜20%左右。二是品種保障,蔬菜生產基地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三是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基地采用標準化生產技術生產,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在基地的輻射帶動下,大面村帶動了百分之六十的在家農戶種植蔬菜。同時,為壯大集體經濟,村里還成立了農勤建筑勞務公司,通過收集勞務信息,承攬周邊鄉鎮的建筑勞務,帶動了大面村的村民務工增收。

    蔬菜種植合作社和勞務公司的成立為大面村的村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2019年至今,大面村的村集體經濟已經達到了27萬余元。

    腳步輕輕,腳印深深。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用吃苦奉獻和知識智慧,用一個個具體的產業項目,撬動著一片片荒山禿嶺上的產出,為大面村未來的發展找到了方向。

    干部的小情懷:大山里的孩子不掉隊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只有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身處教育系統,佘開云深知這個道理。他和駐村隊員胡海將村里每家每戶孩子讀書的情況單獨記錄在冊,逐一核實并幫助兌現資助政策。針對村里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守人員生活困難、留守兒童監護不力的情況,駐村工作隊成員還擔任了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監督他們寫作業,為他們購買學習用品,與孩子們貼心交流。

    “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這是大面村駐村工作隊的莊嚴承諾。

    受疫情影響,今年大部分學生無法正常返校上課。因此,學校老師采用“云上課”的方式進行授課。為保證學生如期進行線上教育,駐村工作組逐戶摸排,及時為不具備線上教育條件的家庭提供學習場所和網絡保障,暖心助力貧困家庭學生按時在“云課堂”上課,確保一個都不落下。

    包涵饒是帆水小學的學生,家里被評為大面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疫情影響,他留在村里由爺爺奶奶照顧,家中唯一的智能設備只有一部老人手機,根本無法滿足參與“云上課”的條件。了解到包涵饒的煩惱后,駐村工作隊便在村辦公室調試好電腦和網線,讓他在這里安心上網課。連上了幾天課后,包涵饒的煩惱一消而散,“現在我再也不用擔心沒網沒電腦了,還有叔叔阿姨輔導我以前落下的功課,我終于可以好好學習了。”

    現在,大面村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失學輟學,義務教育得到全面保障,貧困學生得到有力資助。  

    置身如今的大面村,風景秀美怡人,產業生機勃勃,村民們在田間地頭說笑著,憧憬著。人還是那群人,但大面村變了模樣。

    記者手記:有一種回答令人振奮與鼓舞,那就是群眾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得到解決,滿意寫在受訪群眾的臉上。

    時間在這里刻下節點,一年多時間里,村里路、水、電各項基礎設施有了變化,產業發展有了變化,而最大的變化,是村民思想的變化,從等靠要到主動尋找脫貧路,從各顧小家到積極參與村集體事業,村民們已經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把命運牢牢掌握在手中,將自己的未來與家鄉的未來緊緊維系在一起。

    這變化之中,也透出了不變。不變的是村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對家鄉發展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心。

    一路激情,一路傾情,攻堅中之堅,克難中之難。村里扶貧成效之高,群眾評價之高,關鍵在于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用“心”,他們以“星火燎原”般的團隊精神感染和變化著大面村。

    成竹在胸,擘畫有道。今年,大面村將向最后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確保實現全村整體脫貧。盡管脫貧攻堅工作仍然艱巨,但這場戰役的全面勝利,一定會如期來臨。

    (記者 何競嘉 付驁)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阳高县| 延长县| 巍山| 灵川县| 贵溪市| 林口县| 若尔盖县| 稻城县| 城市| 三门峡市| 洪洞县| 额尔古纳市| 贺兰县| 中山市| 思茅市| 靖宇县| 封丘县| 宜兰市| 连城县| 宝丰县| 勐海县| 上思县| 郯城县| 云安县| 泉州市| 黄山市| 延安市| 邵阳县| 遵化市| 西昌市| 菏泽市| 兴文县| 平安县| 田林县| 松潘县| 行唐县| 高清| 温泉县| 丹凤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