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就業五年行動計劃,著力鄉村振興,進一步加大全縣經濟工作宣傳力度,廣泛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營造科學發展、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從即日起,本報開設“筑夢新時代·創業新征程”專欄,對全縣鄉村振興中涌現出的創業就業先進企業、先進人物,具有典型示范的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返鄉創業的成功人士和返鄉企業家,外出創業的成功企業和企業家進行集中宣傳報道,展示先進典型在創新、創業、創造等方面的突出事跡。
![]() |
劉興全,1970年出生,云陽魚泉鎮人,云陽面業協會副會長。因家境貧寒,年少時期的劉興全便出門打工,1995年到鄭州市闖蕩,創建鮮面生產廠。2014年又在武漢市創辦了面業公司,如今兩個公司生產加工的鮮面、米粉等產品銷售網絡遍布兩大城市,成為當地鮮面生產加工的佼佼者。
“偷師”學藝成面業老板
劉興全出生在魚泉鎮的一個偏遠山村,從小嘗盡了生活的艱辛。“那時我家特別窮,經常連米飯都吃不起。”劉興全感慨地說。
25歲那年,聽說鄭州活路多,劉興全作出了一個決定:離開家鄉,到那邊闖一闖。
然而,既沒有學歷又缺乏一技之長的他在鄭州求職無門,四處碰壁。經打聽,學習鮮面制作是一個不錯的門路。
異地他鄉,舉目無親,劉興全在拜師學藝的過程非常的艱辛。“最開始蹲在別人面坊店門口偷偷看,結果被老板發現了,沒有一句好言好語,還遭到了驅趕。”劉興全回憶說。
怎么辦?是放棄還是堅持?劉興全決定不放棄。他的堅持與執著打動了面坊店老板,老板不再驅趕他,而是同意他在一旁看。
在看的同時,劉興全就籌劃著購買機器找門面,白天在別人面坊店里看人家制做鮮面,晚上回家就自己試著做。
憑借著勤奮和堅持,再加上自身對面條制作的領悟,很快,劉興全自己的面坊店成功經營起來了,不僅在鄭州穩住了腳跟,還拓展了市場。2014年,他又在武漢市創辦了面業公司。
![]() |
他人眼中的“拼命三郎”
日前,記者在位于武漢市新洲區陽邏鎮劉興全面業有限公司采訪時,雖是晚上11點,但工廠里依舊是燈火通明、機器轟鳴,劉興全正和一線生產員工忙碌著當天的鮮面生產、包裝、配送。近50歲的劉興全每天都要和工友們一起忙碌。
“每天上午八點到第二天凌晨兩點,我們制作的產品要送到武漢7個區,每天10多輛車要配送近10萬斤鮮濕面、米線、河粉。”劉興全說,自己經歷了諸多艱難困苦,作為公司創辦人,格外珍惜眼下所擁有的一切,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行,引導員工們做好一件件小事。
“劉老板是個最能吃苦的人,在我們眼里,他就是‘拼命三郎’”一位現場制面員工告訴記者。
![]() |
“做出自己的品牌和市場”
2019年“劉興全”面業品牌在鄭州、武漢的兩個公司生產加工的鹵面、熱干面、手工面、餃子皮、餛飩面、河粉、米粉等產品,生產量達50萬噸,總產值5400余萬元。
然而,劉興全并沒有滿足于現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他對企業發展的認識和理念。
劉興全經常到國內外等地進行學習考察,在鮮面生產工藝和設備上不斷學習,從包裝設計到面條的品質都與自己的產品逐項進行比較,查找自己的不足,求助書本,討教專家,反復試驗,加以總結,不斷創新,確保了“劉興全”這個品牌質量的不斷提升。
今年初,劉興全又自主設計研發一條新的面條自動設備生產線。“這條生產線是原生產線的3倍產量,人工成本更低,產品質量更好,存放時間更長,創新最大的亮點在智能生產、三次殺菌、真空包裝。”在武漢市劉興全面業有限公司,看著即將投用的新生產線,說起自己的創新,劉興全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目前,我正在和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一知名教授合作,共同對這套生產線進行多項專利申請,致力打造平臺,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市場。”劉興全堅定地說。
讓云陽面業走向四方
如今,劉興全經常會回云陽走親訪友。劉興全認為,他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成就,靠的是云陽人身上那股子勤勞、堅韌、不服輸的勁頭。
他的幾家廠里有許多云陽籍員工,劉興全經常和他們分享云陽人在外打拼當上老板的故事,以此激勵老鄉。“你們踏踏實實存點錢、實實在在地做點事,不管這件事有多小,都要把它做好。一個人只要肯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劉興全感言:“云陽面業走向四方是我心中的夢想,下一步,我將聯合家鄉的人一起挖掘云陽面歷史文化工藝,把云陽面業走向四方變成現實!”
(記者 鄧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