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視覺】
張曉軍(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李彥捷(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秘書長)
截止2011年,全國有140個專業的各類農技協10.7萬個,共25個省成立了農技協組織,農技協已經成為建設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過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給農技協的發展帶來了新課題,如何看待農技協與合作社的關系?農技協發展遭遇瓶頸?
競爭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后,在農業部門指導、政府強力推動和扶助下,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展非常迅速,截至2012年已經發展到60萬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軍認為,由于合作社在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面具有優勢,對基層農技協組織產生了一定沖擊。不過,這兩個農村組織在性質、定位上有差異,是可以并存發展的。
農技協是社團組織,側重于農村技術服務,而合作社是面向市場的經濟實體。這兩個組織各有所長。從減少農民風險和壓力的角度看,社團組織形式比較好,但是談到開拓市場,還是要靠合作社。由于基本性質不同,決定了農技協加入的門檻更低,團結范圍要大于合作社;合作社則規定了農民必須入股,通常只有少數具有風險意識的農民才會參加。
“這兩個組織還是簡單替代的關系,我們既需要一批優秀的農民去市場中博弈,同時也要看到沒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擔風險的農民,需要得到專業的指導和服務。只要真正規范好了,兩個組織都會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張曉軍說。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秘書長李彥捷表示,這兩個 組織存在大量優勢互補的地方,是件好事。只要對“三農”工作有利,不論合作社具體做法如何,至少農民得到了扶持。張曉軍介紹說,現在很多地方農技協都采用一一套人馬,同時掛農技協和合作社兩塊牌子的方式,從組織發展形勢來說,有競爭比沒有競爭好過去基層協會處于一種自然狀態,現在有了保持工作陣地或者成績的壓力,在這種競爭情況下,各級組織也會更用心去開展工作。
發揮優勢,做出農技協工作特色
農技協工作之所以能在廣大農村扎根,得到農戶的認可,在于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具有其他組織還能代替的優勢。張曉軍總結道,面對農民的非盈利性的技術推廣服務,是農技協的傳統和優勢,由于我國小農經濟的發展方式短期滅亡不會改變,這一傳統在預計未來二十年都不會改變。
農技協扎根在基層社會組織穩定方面也有天然優勢—幫助弱勢農民、殘疾農民共同致富。比如,四川省蒲江縣的一個果木協會,幫助村里的殘疾農戶種植柑桔,兩三年后就實現了殘疾農戶蓋新房、娶媳婦的愿望,這些作用是合作社所不具備的。
農技協的黨建工作方面也儔得很有特色。根據協會統計數據,2010年至2012年,每年表彰的一千個優秀農技協中,農技協建立黨組織的比例在逐年小幅度上升,從57%上升到65%,這一工作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和肯定。
在新的形勢下,農技協要繼續保持和發揮這些優勢,就要學習合作社的優點,組織上要更加規范,對農民的服務能力要不斷提高。從外部環境來說,協會高層希望通過向有關部門的匯報溝通,爭取更好的政策、輿論支持;在具體工作中,很多地方成立省市的農技協聯合會,把農業、科技、扶貧、畜牧、水利等部門聯絡到一塊,共同成立一個班子,由組織部任副理事長,這樣可以形成各部門都是支持,至少不反對協會工作的局面。
拓寬農技協服務領域,創新工作手段
張曉軍認為,應該樂觀地看現在的局面,農技協和合作社都是農民需要的組織形式,它們融合發展才是正確的方向。他相信基層組織有足夠的聯盟才智來開拓農技協的工作。
在河北省邢臺市寧靖縣,年輕人都進城打工,留下的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農村出現了“空殼化”的情況。縣里面臨著耕地無人開墾的尷尬局面。縣農技協抓住這一問題,在協會下面成立了二級協會—土地托管協會,內設植保隊伍、機耕隊伍。農資隊伍等,把技術人員和勞動力組織起來。接下來,土地托管協會和相關農戶簽訂了一年或半年的土地托管協議,征收一定比例的托管費,包括田里的耕作、澆水、除草、施肥、打藥等費用。到了年底不但把托管費還給農戶,還能把當年的盈利分給農戶。農戶們不用付出勞動就能得到報酬,荒蕪的耕地又有人耕種了,一舉兩得的做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鼓勵。
雖然它的機制還要完善,這一做法也還存在風險,但它的方向是正確的。這也說明,基層協會只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創新工作手段,就可以保持協會工作的生命力。
?
【一線觀點】
河北省張家口市科協科普部副部長秦冀斌認為:農技協發展需要扶持。目前,在張家口農技協和合作社還是并存了。從職能上劃分,農技協主要負責科學普及和病蟲害防治,合作社則著重負責農產品的產銷工作。雖然職能不同,但是很多地方都是一個地方掛兩塊牌子,并沒有實質的區別。如果將來要將農技協做大做強,那么一是需要政策資金扶持,而是需要建立統一的銷路。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簡小鷹認為:農技協在一段時期內都將與合作社并存。農技協和合作社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群眾組織,后者是在工商局注冊的經濟實體。合作社除了可以包含農技協傳播科技的功能,還可以將農戶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在未來,合作社代替農技協是大勢所趨。但是合作社對領導者的要求高,要求其具備經濟決策能力,也要求加入者有更好的素質,這讓很多傳統的農戶不接受。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技協將一直并存。
?
?
責任編輯:
聶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