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縣清水土家族鄉,一個曾經因喀斯特地貌而常年缺水的鄉鎮,如今卻因“水”而興。作為重慶市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在市水利局支持下,當地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投入資金8774萬元,推動產業增效、群眾增收、村集體經濟增強,為打造“休閑旅游型”移民美麗家園注入源頭活水。
城鄉供水一體化:從“挑水吃”到“自來水到家”
“以前用溶洞水煮飯,飯是黃色的,衣服也洗不干凈。”清水土家族鄉竹臺村村民譚顯光回憶起過去的日子,感慨萬千。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影響,清水土家族鄉常年季節性缺水,村民只能依賴溶洞水,甚至在天旱時還要挑水度日。
竹臺村黨支部書記陳宗文介紹,在2019年,龍缸水廠建成投用,這是一座日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遠期可供1萬立方米的水廠,主要面向場鎮、景區及開發小區供水。
能讓農村居民也吃上清澈的自來水,變化始于城鄉供水一體化試點工程的實施。通過“一改三提”工程,清水全鄉供水一體化規劃建設,將包括龍缸水廠在內的兩座規模水廠主管網延伸至22個村的高位水池,徹底解決了2.2萬名群眾的吃水難題。
如今,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24小時不間斷供應。譚顯光笑著說:“祖傳的大水缸‘退休’了,滾筒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都‘上崗’了。”
水土保持工程:撂荒地變身油菜花海
陽春三月,清水土家族鄉七里村的250畝油菜花海迎來盛放期,金黃的花海與碧綠的河流、白墻黛瓦的村居相映成趣,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生態畫卷。誰能想到,這片花海曾經是一片撂荒地?
過去,七里村因碎石多、缺水嚴重導致土地貧瘠,只能種植玉米等農作物。2022年,通過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廟塆小流域項目,治理了包括清水土家族鄉的寶臺村、七里村等11個行政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曾經的撂荒地搖身一變成為良田。
得益于此,村里的生態旅游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如今,七里村通過稻油輪作模式發展觀光農業,全村1289戶年戶均增收上萬元。除了盤活撂荒地外,還依托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市級示范項目,村里的道路硬化、人居環境整治同步推進,柏油路筆直干凈,農房院落整潔怡人,村民的生活環境煥然一新。
水生態治理:盤活“水經濟”,富民興村
長灘河,長江云陽段四大支流之一,如今碧波蕩漾,清澈見底。隨著河流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兩岸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逐漸顯現。
在清水土家族鄉廟塆村清水湖魚苗培育基地,廟塆村黨支部書記毛海生正在查看魚苗孵化情況。清水湖生態魚以“三不投”(不投飼料、不投魚藥、不投肥料)的方式生態放養,魚肉優質細膩,深受消費者喜愛。今年魚苗批發價約為每公斤38元,預計年產值可達50多萬元,將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收益。
近年來,依托長灘河云陽段上游的龍缸國家5A級旅游景區,利用當地獨特旅游資源,清水土家族鄉成功舉辦了捕魚節、低空跳傘、鄉村音樂節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2021年以來,全鄉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5.5億元。長灘河的生態好水吸引企業投資3.1億元,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如今的清水土家族鄉
也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未來
這里將繼續書寫“水”的故事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記者 譚啟云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