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通訊員 甘宗念 黃舟)陽春三月,紫薇吐蕊。筆者走進云陽縣渠馬小學,只見食堂里蒸汽氤氳,數十張餐桌鋪著紅色餐布,碼著不銹鋼盆里的肉餡泛著油潤的光澤,旁邊摞成小山的餃子皮飄著麥香,各班座無虛席,師生整裝待發,這里即將展開一場關于傳承與感恩的春日盛宴。
“餃子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美食,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該校大隊輔導員賈淑虹頭戴衛生帽,身著圍裙,挽起碎花袖口,借機向學生們講述餃子的歷史:“東漢張仲景首創‘嬌耳’為百姓驅寒,如今我們包餃子,不僅是學手藝,更是傳承千年的文化智慧。”
“餃子邊要捏出十來道褶,象征月月安康。”周莉老師認真地講著包餃技巧,“要像捏對稱圖形一樣,兩邊褶子均勻才好看!”六年級的譚吉恩屏息凝視著手中不聽使喚的面皮,肉餡調皮地從左側溜出。他身旁的母親手把手教授著:“拇指壓住這里,對折時像給小被子掖被角……”當第一個歪歪扭扭的“元寶”誕生時,他睫毛上還沾著面粉,眼底卻閃耀著晶瑩的光彩。
蒸籠騰起的熱氣中,餃香漫溢。當第一鍋餃子出鍋時,學生們小心翼翼地將作品盛入紙碗。四年級的陳欣怡捧著親手包的翡翠白菜餃,快步走向老師:“您嘗嘗!這個綠色面皮代表您教書育人的青春,肉餡是我對您的感謝!”老師咬下一口,眼眶濕潤:“這是我吃過最香的餃子。”
“原來包一二十個餃子要彎腰這么久。”分享會上,四年級的周祥鑫揉著發酸的肩膀。勞動委員劉斌的日記本里夾著片韭菜葉,墨跡未干的感悟寫著:“面皮裹住的不但是餡料,還是我們平時未曾留意的愛與牽掛。”正如家長志愿者鄧雪艷所說:“當孩子把餃子端給我時,我看到的既是勞動教育的成果,又是一顆懂得反哺的赤子之心。”
“當傳統文化在指尖復蘇,當感恩之心隨熱氣升騰,這場融合了勞動教育、文化傳承與情感培育的實踐,就像一顆種子,正在孩子們心田悄然發芽。”該校主要負責人余定平發出由衷的感慨,微風送來食堂里殘留的麥香,混著紫薇的清香,釀成了春天特有的芬芳。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