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譚啟云 實習生 曹栩瑤)麥到夏至谷到秋,霜降以后收紅薯。“收紅薯去嘍!”機手一聲招呼,便鉆進了拖拉機駕駛艙,瞬間,田地里拖拉機的轟鳴聲響徹耳際。10月24日,在云陽鎮三坪村,300畝連片種植的紅薯地里,與往年人工采收紅薯不同的是,今年種植大戶引進紅薯收割機,首次實現機械化收獲作業。
在現場,記者看到一臺紅薯收割機正在田地里來回穿梭忙碌,紅薯收割機自動鋤藤、刨挖,一個個或苗條或圓潤的紅薯鉆出了地面,再由人工撿拾裝袋,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我們以前收紅薯都要靠人工,一次要雇10多個人,一畝紅薯地刨挖一天要五個人工。現在有了紅薯收割機,機器一天就能收割二十畝紅薯,每天可收30噸,我們預計半個月將這三百畝紅薯收割完。”對比往昔,種植大戶鄭鵬感慨道。
據了解,云陽縣每年10月中旬紅薯就進入了收獲季節,根據訂單和不同品種的成熟時間,紅薯一直會收獲到11月中旬,預計今年紅薯的畝產能夠達到3000斤以上。近年來,云陽縣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進行紅薯標準化種植,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還解決了周邊群眾的就業問題。
“眼下正是紅薯采挖黃金期,上百畝紅薯用人工采挖,費時、費力、成本高。”云陽縣云陽鎮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杰偉一邊操作紅薯收割機一邊給記者介紹收割機工作流程,機械收獲紅薯需要提前清理紅薯藤蔓,拖拉機尾部連上殺秧機,在壟溝行駛后,殺秧機便將壟上的紅薯藤蔓攪碎就地還田。清理完紅薯藤蔓后,給拖拉機尾部換上紅薯收獲機,隨著拖拉機前進,紅薯收獲機掀土、抖動,一個個紅薯就落在了壟上。收割下來的紅薯葉和紅薯藤,就地還田,作為油菜種植的有機肥,極大地提高農田綜合利用率。
紅薯是云陽縣傳統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栽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鮮薯產量達30萬噸左右,涉及全縣42個鄉鎮(街道)。近年來,當地通過政策引導和示范種植,推進紅薯產業發展,采用集育苗、起壟移栽、增施高鉀專用薯類肥等技術措施,建立倉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模式。同時為推動紅薯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當地還推廣良種良法配套,畝植密度達到4000窩以上,確保了合理密植,促進了紅薯的商品性。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