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天生云陽” 何謂“天生”?
核心提示
萬里長江,波瀾壯闊,萬載千秋山河錦繡無需墨色渲染;
天生云陽,自然天成,世界龍都名動天下無需弦歌爭鳴。
7.1億年前,萬里長江在這里沉寂
2.5億年前,天生龍缸在這里形成
1.5億年前,天下恐龍在這里集聚
2300年前,秦昭襄王在這里置縣
1700年前,張桓侯廟在這里建成
1200年前,杜甫王維在這里放歌
20多年前,云陽新城在這里崛起
20個月前,中國復眼在這里奠基
遠古生物昭示原生樂土,長江巖畫訴說遠古風情,巴鄉清酒陶醉天地君臣,漢韻和風遠播鹽都美名,文藻勝地薈萃忠勇才藝,天下龍缸盛滿自然雄奇,侏羅秘境驚撩神秘面紗,山水園林漫繞三峽梯城,中國復眼探索宇宙洪荒,云陽面食香飄五湖四海……
長江,以其源遠流長而始得其名,以其亙古久遠而著稱于世,以其大河文明而震驚寰宇。云陽,長江之明珠,交融著神奇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峙著雄奇的山川盛景和宏偉的現代工程,鳴奏著遠古文明與現代文明交響。
何謂天生云陽?天生云陽,何謂天生?天生山水甲天下、天生復眼觀深空、天生物豐惠蒼生、天生秉性揚正氣。
天生云陽孕奇境 “既生云霧又生賢”
“一匹寧無好東絹,憑誰畫此碧玲瓏。”南宋詩人陸游途經云陽時,盛贊云陽美景。萬里長江流淌著宇宙洪荒的密碼,天生云陽蘊藏著天地陰陽的變化。四時多云,山水之陽,云陽的名字本就負陰抱陽,云合霧集是為陰,云開霧散則是陽。磅礴逶迤的山脈與浩浩蕩蕩的江河、氣象萬千的云霧跟壁立千仞的險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天生云陽的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
云陽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浩浩長江穿境而過,南北九河阡陌交錯,“一江九河”如同龍生九子的天地造化揮毫潑墨,繪就了云陽大山大水、大開大合、大同大美的自然山水;流傳著石筍河水怪、磐石城考古、侏羅紀恐龍三大世界未解之謎;鐫刻了長江之壯、恐龍之謎、天坑之奇、古村之訓、綠道之美、田園之魅、張飛廟之義、磐石城之堅的唯美“八絕”;留下了世界最大的單體侏羅紀恐龍化石墻、世界使用壽命最長的鹽井、世界最長的城市人字梯、世界最高的框架秋千、世界第一懸挑玻璃廊橋、華夏第一幅的春聯、天下第一缸、世界最長的香爐、世界最多白描線條人物碑刻、世界最大“佛”字摩崖石刻的“十大世界之最”。
奇秀險峻造就美景如畫,名賢大雅鑄就人文風骨。扶嘉為劉邦出謀“定三秦”被稱作“扶翼之臣”、巴蜀第一狀元李遠名留《唐才子傳》、袁氏一門四學士曾轟動朝野、清末學部主事彭聚星捐贈畢生藏品成就了張飛廟“巴蜀勝境,文藻勝地”之美譽。
云陽山水瑰麗雄奇,歷史人文厚重,自古為文人墨客尋幽探勝之地,王維、杜甫、陸游、范成大等文壇巨擘曾先后到訪,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北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大文豪蘇軾、蘇轍同游云巖。蘇軾揮毫題壁:“子曕、子由與侃師至此,院僧以路惡止之。不知仆之所歷,有百倍于此者矣!”其后黃庭堅亦于此題詩《下巖二首(并序)》“空巖靜發鐘磬響,古木倒掛藤蘿昏。莫道蒼巖鎖靈骨,時應持缽到諸村……”后人為紀念蘇黃游賞之勝,遂于云巖寺旁修葺三賢祠以紀念。云陽人崇德尚賢,三賢祠、高祖閣、張飛廟、杜鵑亭、望云軒、文峰塔……諸多亭臺樓閣承載了云陽人對賢達之士的敬仰之情。
天生云陽曠古今 “既生恐龍又生眼”
1.5億年前侏羅紀時代,天下恐龍在這里集聚;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為行星撞擊地球時釋放的粒子和氣體阻擋太陽光線長達數年,造成恐龍等大型動物滅絕;2015年初,當地一村民在放牧時偶然發現恐龍化石,揭開了云陽普安中侏羅世世界級恐龍化石群的神秘面紗;2023年,“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在毗鄰普安的中洲島開工建設,將為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御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從行星撞擊地球后恐龍滅絕之地到追蹤太空“不速之客”的大國重器所在地,這種機緣巧合耐人尋味!
從2015年發現恐龍化石,震驚世界,經過持續不斷地發掘保護,在普安鄉探測出了世界罕見的長達150米的單體恐龍化石墻。這個化石墻包括17個化石富集小區,化石墻下還有埋藏深度超過20米的大量恐龍化石。更令人驚訝的是,云陽恐龍化石露頭橫跨龍角、普安、新津、故陵4個鄉鎮,分布范圍沿地層走向長達18公里左右。截至目前,已經裝架了8種恐龍和1種蛇頸龍,研究命名了普安云陽龍、磨刀溪三峽龍、普賢峨眉龍、元始巴山龍、朐忍渝州龍、華彩江州龍6個新屬種,建立了我國第6個恐龍動物群。
普安發掘的世界級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昭示著億萬年前這片地域曾是遠古的原生樂土,其滋養萬物的山川湖海是天生,其鴻荒浩野虎嘯龍吟是天生,其震驚寰宇的化石長城也是上天賜予。
最新研究表明,重慶云陽是西南地區繼四川自貢與云南祿豐之后又一個大型恐龍集中埋藏地,具有時代跨度大、分布范圍廣、資源種類多等特點。云陽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和研究,不僅填補了世界恐龍演化的空白,還串聯了亞洲侏羅紀恐龍的演化歷程,被譽為“世界恐龍化石長城”。以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群為核心打造“侏羅紀公園”一期項目已于今年9月28日試開園,讓八方游客在公園的恐龍博物館和恐龍化石遺跡館體驗恐龍主題探奇之旅。龍角天文小鎮和普安恐龍小鎮也將不斷續寫一篇篇精彩的科幻故事。
天生云陽產珍品 “既生井鹽又生面”
“寒輕市上山煙碧,日滿樓前江霧黃。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詩人杜甫乘一葉扁舟從忠州來到云陽(時稱“云安”),見到鹽工運鹽出井的場景,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云陽因鹽而興,是中國井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當地的大規模手工業產鹽始于秦漢時期,聞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漢書·地理志》記載巴郡所設置的唯一的鹽官就在今云陽縣(“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鹽官。”)。
西漢時期的云陽,建成了第一口鹵井——白兔井,拉開了熬制井鹽的歷史帷幕。專家普遍認為,白兔井肇始于樊噲。楚漢相爭時,樊噲到云陽募兵,其間發狩獵之興,追一白兔至湯溪河畔,鹽泉由此被發現。劉邦獲訊,即命隱士扶嘉掘井煮鹽。扶嘉帶領當地百姓壘石為井,揮鋤深掘,鹵水噴涌而出。因感白兔引路之恩,遂將第一口鹽井命名為“白兔井”。《晉書》記載,云安的白兔井直徑逾8米,為三峽各地諸鹽井之祖。自此,云安古鹽場的鹽井將大地豐美的“乳汁”引出地面,在湯溪河畔演繹出一臺長達2000年的鹽業大戲。
云安許多鹽井在使用若干年后,或因鹵水改道,或因鹵水變淡,或因山洪浸灌而被廢棄,只有白兔井歷經2000多年仍鹵水豐沛,白兔井是現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古老的大口徑淺井,它也是世界使用壽命最長的鹽井,比自貢東源井開采時間早1800多年,在國內鹽業發展史上地位特殊,同時還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鹽是百味之首,咸豐年間,戰亂導致海鹽運輸通道被截斷,當時云安產鹽輸送湖南、湖北,是為第一次“川鹽濟楚”。抗日戰爭爆發后,云安鹽業又第二次“川鹽濟楚”,保證了長江下游抗戰前方的戰時需求。兩次“川鹽濟楚”形成的“云鹽古道”在當時成為數百萬人口的生命線,也是社會經濟的大動脈。
云陽鹽業的興旺引得北方鹽商云集,湖北會館、湖南會館、陜西會館、江西會館等九宮十八廟鱗次櫛比,南北餐食交融匯集,云陽人開始學習制作北方人喜好的面食制品。憑借勤勞善良和誠信敬業,外地客商發現云陽人用鹽鹵水和小麥面制作的面食更加美味可口,一時風靡小河兩岸。因為漢代面條稱為“湯餅”,加上小河上每天霧氣氤氳,猶如面湯沸水開鍋翻滾,那條小河便被人們稱作“湯溪”,時至今日,湯溪河沿岸的云安、南溪、江口、魚泉、沙市、上壩等地居民依舊傳承著面食加工的古老技藝。
改革開放初期,云陽人為了謀生活,走出了大山,也帶出了云陽制作面條的手藝。盡管各地飲食文化不同,口味眾口難調,但云陽面匠憑借著“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精神特質,堅持“用匠心誠心做消費者吃了就忘不掉的面”,受到廣泛好評。
一碗碗面條背后都是云陽面匠夜以繼日地堅守和付出。幾十年來吃苦耐勞的云陽面匠將生意越做越大,形成了“云陽面匠”勞務品牌,書寫了“面食與故事相佐、綠色與珍品共生、營養與健康同行”的美食傳奇。目前,云陽人開辦的面坊面店已有7萬余家,從業人員達20萬人,遍布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多個城市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國家,每年創造產值超700億元,已經形成了一條從面粉到面食,面食帶美食的上下游協同產業鏈,呈現出“一根面”串起“兩個云陽縣”、“一碗面”喚起美食千千萬、“一把面”牽起千億產業鏈的喜人場景。在今年8月“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采風活動面業展示現場,云陽杠子面、龍須面精彩亮相,受到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多個國家記者組織代表一致好評。目前,云陽正積極申報“中國(云陽)面食之鄉/美食地標城市”區域公共品牌。
在古代,云陽一帶水熱資源充沛,谷物成長期短,糧產豐富。云陽大地坪魚復浦遺址出土的“水稻痕陶片”,將三峽先民種植水稻時間推進至5000年前。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說:“巴鄉村,村人善釀,郡出名酒,俗稱巴鄉清”。巴鄉村即今日云陽縣龍洞鎮一帶。唐代,巴鄉清更名為曲米春,杜甫旅居云陽,因貪杯不勝酒力留下“聞道云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名句,詩圣的“帶貨直播”讓“曲米春”酒供不應求,讓此酒有“清酒一鐘可抵黃龍一雙”說法。
萬里長江,天地靈氣充盈,天生云陽,陽光雨量充沛。而今,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而成的天麻、菊花、黃芪、石斛等天材地寶遠銷海內外;柑橘、茶葉、蜂蜜、土雞等農業產品蜚聲亞非歐。2015年,云陽正式推出了全市首個全產業、全門類、全品種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陽”;2017年2月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注冊批復。歷經多年發展,“天生云陽”已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這一定義里開枝散葉,衍生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領域,在云陽人民和消費者心中,儼然成為一種無形的文化符號和記憶關聯。
而今,云陽正著力打造“云陽多‘世’面,云陽有好面;云陽老鄉常見面,云陽人民愛臉面”的“云陽見‘面’”外聯服務工作品牌。云陽見面,好事連連,云陽見面,精彩不斷。在云陽,每一面都是精彩的!
天生云陽云飛揚 “既生忠義又生磐”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華陽國志》記:巴郡“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敦重”。《云陽縣志》載:“云陽人民勤勞、勇敢、聰慧、熱情、淳樸、豪爽,民風剽悍;重承諾而輕生死,貴忠義而賤財帛;重親情、不畏權勢。”
云陽人,尤敬三國張飛之忠義。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金戈鐵馬的三國后期,關羽先亡,劉備攻吳,大軍臨發,部將懼怕,張飛被范疆、張達趁醉臥之機,割下頭顱前往東吳領賞,當途經云陽得知吳蜀講和,如臨末日的范、張二將慌亂中把張飛的頭顱拋入長江。張飛頭順水漂流至云陽,被一托夢在先的老漁翁撈起,漁翁敬仰張飛忠義,擇地建廟供奉,歷數代士紳賢達修葺,有了沿襲至今的張桓侯廟和“身葬閬中,頭葬云陽”的傳說。斑駁蒼勁的山門石徑微微傾斜,正對著舊時蜀國都城成都方向,彰顯著后世對張飛“生是蜀國人,死是蜀國魂”忠義品格的敬重。2003年,因三峽工程蓄水,張飛廟被整體搬遷至云陽縣盤龍街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搬遷最遠、體量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保護工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上風清張飛廟,清風上江磐石城。與張飛廟隔江相望磐石城是云陽城市制高點,是著名的抗蒙古軍寨,與合川釣魚城、金堂云頂城、蓬安運山城、蒼溪大獲城等“蜀中八柱”共同構筑起宋元山城體系,讓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止步于此,世界中古史由此而改變。南宋時期,四川統帥余階之部將呂師夔,遵命率兵抗元據此堅守30多年。清乾隆《云陽縣志》云:“磐石城者,夔門之砥柱,東川之保障也”。磐石城下“世界城市最長人字梯”登云梯是云陽城市獨特的人文景觀,城作梯狀,梯塑人魂,萬里長江第一梯從江邊直抵山頂,縱跨飛躍,其“人”字造型頭頂天,腳立地,寓意云陽兒女堅韌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氣度和堅強品格。川渝兩地正聯手將長江沿線防御體系工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城以磐石名,人有磐石心。自古以來,云陽兒女面對家國大義,忠貞不屈,堅如磐石。這里有巴人拓疆之霸氣,有川鹽濟楚之豪邁,有川東游擊隊武裝斗爭之驍勇,有紅巖十二英烈之碧血丹心,有秦巴秘境之對話古今,景云令政化入神碑傳千古、扶嘉為民造福鑿井制鹽、程德全以身堵炮名載史冊、彭詠梧抗日革命以身許黨、江竹筠竹簽穿指血染紅巖、鄔宗岳攀登不止魂留珠峰、葉福彩情牽三峽為國奉獻……云陽人民為扶正義、求解放、保國防、謀幸福,無數仁人義士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取義,以身報國,用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英雄的贊歌,鑄就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抗日戰爭時期,汪鑫發等68家鹽商灶商認購銀洋200萬元(約12億元)戰時公債購買戰機,引起全川轟動,18108名熱血男兒勇赴國難,奔赴抗日救亡疆場;抗美援朝時期,12738名云陽兒女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對印自衛還擊,對越自衛還擊,云陽兒女血灑南疆和西南邊陲,用鮮血與生命鑄就了云陽的榮光,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三峽工程建設,云陽兒女舍小家,為國家。忠義融入云陽百姓的血脈,激勵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砥礪奮進、初心如磐。
“不墨長江畫,無弦恐龍音”“忠義渾不怕,赤膽照汗青”。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云陽兒女正沐浴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春風,以天生之基因主動求變,以天生之精氣篤行不怠,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勇立潮頭、勇毅前行,以新的改革實踐縱深推進“一地三區兩城”現代化新云陽建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作出云陽新的更大貢獻。
劉太興 孔德虎 圖片由云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