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這里5個村的集體經濟年均盈利只有5萬元;兩年后,同樣這5個村,經營性收入突破2000萬元,每個村年盈利60萬元,同時解決了800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2萬元。
“這里”是高陽鎮,“5個村”分別是建全村、桂林村、金惠村、海壩村、團結村。
曾經的高陽,因能人帶動弱、發展渠道窄、產業效益低、持續增收難、區域不平衡等諸多因素,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足,不少村子形同“空殼”,制約了鄉村全面振興。
難題是如何破解的?連日來,記者深入高陽鎮,用解剖“麻雀”的方式,采訪該鎮搶抓機遇,深化農村改革,在全縣成立首個鎮域集團式股份合作“強村公司”,構建“黨建引領+政策賦能+項目支撐+專業操盤+聯社入股+農戶受益”聯農帶農長效機制,通過職業經理人操盤等形式,帶領“弱村”抱團闖市場,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實踐路徑。
借船啟航 組建公司
打造集體經濟“升級版”
“不怕笑話,兩三年前還是‘空殼’村,大多數家庭收入靠外出打工……”在高陽鎮桂林村,說起村里的發展困境,村黨支部副書記朱道平直搖頭:“集體經濟來源主要是上級財政資金補助,鄉村發展,翅膀不硬,怎么飛得起來。”
有沒有辦法突圍?“對我們來說,重大項目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借船出海、握指成拳抓發展,打通痛點堵點難點,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高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國家戰略投資91億元的云陽建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落戶本地,工程建設涉及建全、桂林、金惠、海壩、團結等5個村,投資大、工期長、用工需求大,鄉村發展機遇來了。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高陽鎮以“一盤棋”思維,創新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壯大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整合、重組、開發、利用項目建設涉及村資源,因地制宜抱團組建帶有市場和集體雙重屬性的“強村公司”,通過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運營,喚醒鄉村“沉睡”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打造“企業盈利、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致富”的集體經濟“升級版”,使鄉村煥發澎湃動能。
“強村公司”成立后,項目涉及的5個村以土地、資金等形式入股享受分紅,通過專業化隊伍運營,帶動村子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實現“村村成股東,村村有分紅,人人能獲益”。2023年下半年,公司正式投運,當年經營性收入125萬元,為5個行政村盈利50萬元。2024年,公司預計實現經營性收入2000萬元,為5個行政村總盈利300萬元。與2022年5個村集體經濟平均5萬元的收益相比,增長12倍。
政策賦能 規范管理
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組建“強村公司”,高陽鎮還是第一次。怎么干好?考驗著鎮黨委政府的集體智慧、決策擔當、執政能力和治理質效。
重大項目是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新引擎”。“我們始終把黨建引領和政策賦能、規范管理全鏈條式嵌入服務項目、服務鄉村和服務公司,促進產業融合、資源整合、要素聚合,強村富民。”在央、地、企合作推動抽水蓄能項目“落得下、做得優、效果好”的過程中,高陽鎮主動靠前、迎難而上,先行先試,摸著石頭過河。
孵化培育“強村公司”是高陽鎮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該鎮組建工作專班,指導各村將聯合社、種專大戶的優勢和集體資源有機結合,讓各村力量“抱成團”。同時,“廣發英雄帖”,招商回引浙江企符號上市企業,與涉及項目建設的5個村聯合社共同出資組建“強村公司”,形成“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共同體,帶領村民踏上強村富民“快車道”。此外,還適時指導公司找定位、把方向、建機制,畫好鄉村振興“路線圖”。
與一般企業不同,“強村公司”始終肩負著為全體村民謀利的特殊使命。為此,公司“長大長粗”過程中,高陽鎮在政策方面給予了更多“偏愛”:圍繞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施強村公司“三年培育計劃”,培育期內給予資金、土地、項目等支持,確保公司當期可獲穩定保底收益。同時,搭建服務平臺,引導央企配套項目向強村公司傾斜;政府用公信力“背書”,引導金融資本下鄉,與涉農國有企業“聯姻”,互通共營共享;組織公司開展運營管理培訓,做特做優“建全”勞務產業品牌,以實實在在“保姆式”服務,賦能公司“做得大、盤得強、走得遠”。
“強村公司”的“賬本”,關系集體和村民“錢袋子”。“規范化”監管,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防范風險隱患的有力舉措。高陽鎮在扶持“強村公司”的同時,又為公司劃紅線、立規矩、樹標尺,內外雙向發力,預防“項目做起來,干部倒下去”腐敗行為發生,及“富了個別人,虧了大多數”公共資源“奶酪”占有和利益分配失衡情況的出現。
一方面,織密經營管理網。健全了公司組建程序、重大決策、財務制度、利潤分配等閉環管理機制,明確成員權責,經營性資產“三權分立”,經營流水納入政府“三資”監管范疇。另一方面,織密風險監管網。建立了內部管控、政府監管、部門監督、審計巡查等閉環監管機制,定期開展資產清查核實“微體檢”和財務報告審計公示“三公開”,規范公司融資貸款、資金進出、利益分配等各流程。
專業操盤 市場運營
蹚出農民增收“致富路”
攪拌機在轟鳴,挖掘機在刨土,翻斗車在裝載……走進高陽鎮建全村復建路施工場地,工人師傅正在忙碌,整個現場熱火朝天。
“有公司帶領,我們天天有活干,月月領工資,一年收入超過5萬元。”施工現場,由脫貧戶變身勞務經濟產業工人的費雙武,談起“強村公司”給村民帶來的實惠,高興地說:“現在家門口可就業,收入也不比外地差,哪還用得著為生計發愁東奔西跑。”
“自推出‘建全勞務’品牌,我們業績猛增,效益看得見摸得著。”談及“強村公司”的“強村富民”故事,身兼公司職業經理、專業“操盤手”、合作伙伴等多重身份的陳世安,非常興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一年多來,“強村公司”通過“服務抽蓄、服務鄉村”,以供求銜接為抓手,圍繞勞務產業經濟做文章,打造勞務品牌,為返鄉務工人員、低收入農戶等群體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直接或間接帶動5個村800余人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務工收益2萬元。
處于風口的“強村公司”既要“強村”又要“富民”,業務從何來,怎么經營的,競爭優勢在哪里,“蛋糕”如何分?
革故立新,市場運作。高陽鎮給出擲地有聲的回答:用改革“關鍵一招”,以公司市場化運營下多方共贏的“先手棋”,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奏響強村富民“最強音”!
據了解,該鎮“強村公司”成立之初,便按照上市公司現代企業制度高起點運行管理,從組織架構、人員隊伍、業務流程、財經制度、決策管理、分紅激勵等,建立完善了公司章程,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實際運營中,采取董事會例會制度,商討重大決策,調整業務方向,評估股東業績,提升經營效率。業務來源方面,“強村公司”當前主要為項目提供服務保障,及用工、設備租賃、勞務外包等需求,引導旗下子公司發揮各自優勢,擴總量、提質量、增效益。
“‘政策賦能+跨村聯盟+本土經營’是我們核心競爭優勢。”據陳世安介紹,近年來,“強村公司”巧借政策扶持,與市場有機互動,打破地域界限,統籌整合各村資源,跨村聯動聯盟,實現5個村之間資源協同、要素互補,統一經營、統一調配,避免了你爭我奪“哄搶蛋糕”及資源投入浪費,撬動了集體經濟“杠桿”。同時,依托公司本土化經營,熟悉市場需求,業務拓展靶向精準,實現土地、人力等資源迅速轉化為優質生產力,公司規模化發展立竿見影。
權責方面,高陽鎮引入企業,負責公司項目資產獨立運營,承擔市場風險;公司實行認繳制等多元出資方式,各村每年認繳一定比例資金,10年繳清,彌補原始資金不足。利益分配方面,通過村企股權6:4占比分配,保障了集體話語權、企業運營權、農民收益權;同時建立收益二次分配機制。首次分配按2:2:6比例:“2”是公司管理人員和經營業務績效考核,“2”是公司持續發展和公益性事業資金,“6”是村總聯社股東分紅利潤。盈利二次分配:“6”的股東分紅利潤按5個20%再次分配,分別用于村組干部業績考核、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利益聯結分紅等。結余資金,納入集體經濟資金池,下年度再次分配。
高陽鎮是云陽的“后花園”,山水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厚重,蘊含巨大能量。鎮黨委書記丁勝前表示,下一步,高陽將繼續圍繞重大項目做文章,適時整合全鎮各村資源,支持“強村公司”做大盤強,促進全域集體經濟量值雙升,全力打造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20分鐘水上高陽”鄉村旅游“新樣板”,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記者 李歆宇)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