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這座以米飯為主食的城市里,很多人的一天卻是從一碗面開始的。燒開水、下面、打好佐料、撈面、撒上綠葉菜……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就可以端上桌了。
萬里長江三峽美,天生云陽小面香。一碗好的重慶小面,少不了好的面條,而重慶云陽人對此充滿自信。云陽人吃面也制面,據統計,全國70%的鮮面都出自云陽縣。
令人稱奇的是——這片土地既不生產小麥,更不加工面粉,卻被人親切地稱為“面匠之鄉”“中國面都”。
淵源·湯溪河岸面香撲鼻
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西漢時期,隨著云陽鹽業的興起,陜西省、湖北省等地的鹽商絡繹不絕地進入云陽縣云安鎮,走馬販鹽。北方商人喜愛面食,為了迎合他們的生活習慣,云陽當地人從那時起學做面食,招待八方來客,沿河兩岸車水馬龍、萬千店鋪面香撲鼻。因漢代面條被稱作“湯餅”,這條面館眾多的小河便被稱作“湯溪”。
隨著鹽業沒落,鹽馬古道人煙逐漸稀少,而湯溪河沿岸鄉鎮的制面技藝卻代代相傳,流傳了下來。
20世紀50年代,云陽縣機械廠出產了一臺云馬牌手動面機,從此使制面進入半自動化流程。改革開放之初,云陽縣魚泉鎮馬槽村村民方世云乘船而下在湖北宜昌開了面坊,第一個月的收入是670元,3個月下來賺了8000多元,達到當時“萬元戶”的標準。
憑借著云陽人堅韌的精神和熟練的技藝,云陽人制作的鮮面迅速受到市場的認可。掛著“重慶鮮面條”“川東切面”等招牌的面坊在全國遍地開花:陜西、山西地區偏愛勁道,川渝地區喜歡柔軟……盡管各地面文化不同,但云陽面工始終堅持“做消費者喜歡吃的面”,在各地站穩腳跟,開枝散葉。
為了突破散而多、小而弱的面業發展格局,2014年,云陽分布在全國各省的面工自愿組織在一起,成立了云陽面業協會。協會與政府共同努力,將云陽面工大軍組織起來,抱團式發展,“云陽鮮面”標準化、規?;?、品牌化的目標逐步實現。
闖蕩·“云陽面工”走向全國
云陽人制面,靠的就是吃苦耐勞,陳紹全的身上就體現著這一品質。陳紹全出生于云陽縣魚泉鎮一個面條世家,20世紀80年代末,他開始跟隨南下的“面業大軍”四處闖蕩。
“一般凌晨一點多開始做面,四五點鐘就要往各個飯館送。等別人正常工作了,我們就要開始抓緊時間補覺?!睆臉I30余年,這樣的作息時間陳紹全早已習以為常。
從作坊式“小打小鬧”到標準化規模生產,陳紹全輾轉全國多地開設面坊,帶出了一批又一批面工在當地扎根興業,如今,他開設的8家工廠,年產值達8億元。
通過父帶子、師帶徒、親幫親、鄰幫鄰等方式,云陽人陸續背著面機走出峽江,入兩湖、進兩廣、跑兩江、闖關東、下南洋……云陽人開設的面坊覆蓋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超過17萬戶門面、每戶面坊年均產值超過60萬元,在云陽形成了魚泉、沙市、江口等近10個面條專業鄉鎮,30多個面條專業村,帶動萬州、開州、巫山等周邊區縣人群從事面業,形成了“云陽面工”勞務品牌。
2016年,作為首批外出打拼的“云陽面工”,陳紹全接受云陽縣政府邀請返鄉創業。
在陳紹全位于云陽縣的面條加工廠,一條條自動化流水線平穩高效運轉,經過和面、壓片、切條、截斷等多道工序后,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等各種添加不同營養元素的面條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面坊的半自動壓面機每小時只能產150公斤左右的面條,但全自動流水線根據型號不同,每小時可產1噸至2噸不等,效率大大提高?!比缃瘢咽窃脐柮鏄I協會會長的陳紹全說,現在他每年都投入大力氣搞研發,提工藝、推新品,在他的工廠里“幾乎沒有做不了的面食產品”。
2017年,云陽縣政府將云陽面條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同年,重慶市將“云陽面工”納入職業培訓特色工種。
如今,云陽已開辦面條加工企業5.6萬多家,從業人數超20萬人。
賦能·科技助力面業騰飛
隨著新一代面業人的加入,云陽面條產業還呈現出更多可能。
在云陽面業大數據中心,通過一個顯示屏,便可實時查看面粉、面條、鮮面坊行業數據,清晰了解產品品牌、銷售渠道、產銷數據、價格走勢等動態趨勢。
“我們專門為云陽面業打造了集線上線下銷售和物流結算為一體,市場、企業和政府三方共贏的產業互聯網項目?!敝貞c面伙伴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昊介紹。
目前,云陽面業大數據中心已建立起面業交易平臺及面業大數據平臺,在為全國各地面條行業提供原材料采購運輸、智能制造、銷售渠道、食品安全追溯、金融貸款等服務的同時,也推動云陽面業提能增效。
云陽縣還積極推動企業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關系,對傳統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拔覀兣c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在云陽建立了‘中華面食研發基地’,開展科技攻堅項目,提升云陽面條產業市場競爭力?!痹脐柨h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稱。
如今,云陽面業已成為云陽縣在“千億工業”高質量發展中做好“產業鏈條”大文章的一個鮮活樣本,其產業已形成從原先的“小作坊”單打獨斗模式,華麗轉身為集產、供、銷于一體的全鏈條發展模式。
設備更新——在過去,面坊里四五個人忙活一天才能做出大約750公斤面條,而在現在的流水線上,15個人一天就能做出大約40噸面條。
技術創新——云陽面業協會和河南工業大學食品研究學院進行合作研發,于2021年推出了“不坨面”,可以解決外賣小面成坨、軟化的問題,讓小面長時間保持鮮食風味。
品牌推新——2022年9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重慶)小面文化節云陽會場活動上,云陽縣發布了“云陽鮮面”團體標準,對“云陽鮮面”的工藝流程、質量標準、生產環境、檢驗規則、包裝、運輸和貯存等都進行了規定。
“當前,云陽面業作為云陽的新興產業,正朝著‘億元級’目標奔跑?!痹脐柨h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云陽將從鮮面產業入手,力爭在2024年前建成云陽(全國)面業大數據中心,完成云陽面業總部經濟平臺搭建,依托重慶市云陽小面產業園建設,把“云陽鮮面”打造成全國家喻戶曉的產品名片。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