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重慶日報:保護利用生態人文 云陽用公園城市定義美好生活

    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陳學容  2022年06月16日 09:28

    本報記者 左黎韻

    重慶云陽張飛廟。(攝于六月十四日)本版圖片均由記者謝智強攝\視覺重慶

    鄭渝高鐵云陽站。(攝于6月14日)

    云陽縣月光草坪,市民正在拍攝婚紗。(攝于6月14日)

    “大美重慶·乘鄭渝高鐵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大型主題采訪報道云陽篇更多內容 掃一掃 就看到

    碧綠的長江水緩緩流淌,水面不時有白鷺、野鴨等水鳥劃過;依山而建的“三峽云梯”扶搖直上,市民們沿著步道結伴而行,有說有笑;江岸邊的張飛廟巍然屹立,像一位老者在講述著屬于這座城市的故事……

    6月13日,在“大美重慶·乘鄭渝高鐵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中,重慶日報記者來到云陽縣,感受這座濱江小城的山水之美、人文風韻。

    云陽地處三峽庫區腹地,長江、彭溪河繞城而過。近年來,當地在重慶率先探索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通過一手抓生態修復,一手抓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有效激活了沿線生態人文資源,繪就了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

    大小公園相互交融扮靚城市顏值

    四方井公園位于縣城環湖綠道南段,置身其中,陣陣花香撲面而來。沿江消落帶區域,一叢叢芭茅草、狗牙根已有半人來高,隨著微風輕輕搖曳。

    “這里原來是一片荒灘,現在生態好了,我們也多了個休閑的好去處。”在一簇簇淡藍色的繡球花旁,幾位老人正在練習太極。70多歲的當地居民姚錫加表示,天氣晴好時,他總會和老伴一起來這里鍛煉、賞花,遠眺長江山水風貌。

    云陽依山傍水,幾年前便著手謀劃打造“公園城市標桿地”。“這一思路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不謀而合,成為我們改善城鄉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有力抓手。”該縣副縣長林冬利表示。

    云陽水域面積廣闊,擁有68.8公里的長江江岸線,以及50多公里長的彭溪河(云陽段)。在很長一段時間,由于非法碼頭、砂石堆場、亂搭亂建等侵占,江岸環境極其脆弱。“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過去江岸線就像城市的一道‘瘡疤’。”該縣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鄧緒林坦言。

    結合長江生態修復,云陽在33公里城區江岸線啟動了環湖綠道建設,采取工程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模式,在整治涉江違建的同時,因地制宜種下了一片片生態林、景觀林,對江岸線進行全面復綠。

    一條綠道將8個城市公園、30多個休閑節點串聯成珠,實現一步一景。記者沿著綠道打探,曾經以轉運砂石、水泥、鋼材為主要功能的碼頭,如今成了供市民游樂、休閑的生態公園;江岸沿線的消落帶被種上了狗牙根、馬蹄筋、蘆竹等鄉土植物,在固土護岸的同時,也讓濱江一帶重現水清岸綠的美好景象;步道、跑道、騎行道貫通全程,兩旁樹木林立,花圃、草墻處處可見,紛至沓來的行人在江邊駐足留影,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這只是云陽構建公園城市的一個縮影。“我們將50平方公里的城區范圍作為公園城市建設的‘核心層’,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以核心層帶動周邊鄉鎮,打造全域公園化,形成人城景業高度和諧統一,具有山地特色的公園城市體系。”林冬利說。

    漫步云陽的大街小巷、城鎮鄉村,一條條綠廊綠道、一個個小游園相互交融,扮靚了城鄉顏值,讓綠色成為最靚麗的色彩。

    位于城區中心的云陽龍脊嶺生態公園,是一條以城市山脊線為軸心,以“長江—彭溪河”為紐帶的生態通廊。這幾年,圍繞公園城市建設,當地對龍脊嶺實施了森林提升工程,通過低效林改造、深挖造林空間、栽種鄉土珍貴樹種等,打造了林相多樣、季相更替、色相差異的多彩森林,將森林植被覆蓋率提高到80%左右。“山青了,水綠了,云陽真的是處處皆風景。”正在山林間散步的市民李詠舒說。

    目前,云陽已基本建成以大山、大水、大田園為基底,龍脊嶺生態文化長廊、環湖綠道為核心,串聯100余個門戶園林景觀的全域公園格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5平方米,基本實現推窗見綠,四季花開。

    留住城市歷史文脈傳承云陽記憶

    從歷史中走來的長江,不僅有一江碧水,更是一條文化的脈絡。

    與縣城隔江相望的張飛廟飛檐翹角,碧綠的琉璃瓦掩隱在山林之間,古樸而莊重。“張桓侯廟,又名張飛廟,是云陽民眾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自發修建的,相傳始建于三國蜀漢時期……”正殿大廳前,28歲的講解員譚櫻正向游客們繪聲繪色地講解著張飛廟的歷史,“你們看,每一塊地板,每一方瓦塊都編了號,這代表著張飛廟內的一磚一瓦、一檁一桷、一草一木都是我們從水下的張飛廟舊址搬遷上來,再進行整體組裝的。”

    山水相融的云陽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孕育了峽江文化、三國文化、移民文化,是長江沿岸的一顆人文瑰寶。“保存好城市歷史和文脈是云陽一以貫之的做法。”云陽文管所副所長陳昀說,早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他們便將庫區77處文物點列入了保護規劃,其中地下文物點28處,地面文物點49處,通過搬遷保護、異地復制、原地保護和留取資料等方式對文物進行保護。

    張飛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搬遷距離最遠、文物級別最高、單項工程投資額最大的文物遷建項目。2002年10月,張飛廟閉館后,當地便通過整體搬遷,對老廟的結構布局、生態環境等進行了原貌恢復。2003年7月,搬遷后的張飛廟復建開館,保持了依山座崖,與縣城隔江相望的舊有風貌,仍是長江沿線一道別有的景致。此外,他們還對多處具有保護價值的古鎮、古民居進行了異地搬遷。

    奔騰不息的長江鑄就了云陽人的精神之魂。在實施文物保護搶救的同時,云陽還處理好了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旅游開發、產業發展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為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筑牢人文根基。

    譚櫻去年才從外地返鄉,在張飛廟景區擔任講解員,“最忙的時候,我一天要接待二三十個旅行團,除了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還有許多遠歸的游子,來這里尋根。”

    一次,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游覽完搬遷的張飛廟后,禁不住熱淚盈眶。臨走前,他硬是拉著譚櫻在正殿樓下的一座駿馬石雕塑像旁合影留念。

    “老爺爺一看就是土生土長的云陽本地人。”譚櫻說,“這座駿馬石雕是作為張飛的坐騎進行雕刻的,以前就矗立在老張飛廟的大門口,幾乎每一位生于上世紀的云陽人都有一張騎在馬背上的照片,它是云陽人的集體回憶。”

    通往云陽縣城至高點的三峽云梯,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梯”,一路拾級而上,便來到三峽文物園,園內復刻的三峽重點文物龍脊石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

    “太神奇了,龍脊石竟然沉在老縣城長江江心處,只有每年冬春枯水季節才露出水面。”從湖北宜昌嫁來云陽的外地媳婦王芬驚嘆道。

    龍脊石全長200余米,寬約10多米,文化園除了對外貌進行1:1復刻外,還對石梁上古詩文題刻、水文石刻題記等都進行了還原。厚重的文化底蘊讓游客嘆為觀止。

    培育新業態講好新時代長江故事

    云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向開放的橋頭堡,鄭渝高鐵通車后,將實現“2小時主城,3小時成都,6小時北上廣”,帶動云陽融入全國高速鐵路大循環,為區域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搶抓高鐵時代新機遇,我們正加緊完善縣域交通配套,培育旅游新業態,創新展陳模式,進一步把生態人文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好新時代的文旅融合之路。”林冬利說。

    走進云陽江龍高速工程現場,數十臺大型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就在今年3月,工程重要節點之一的小尖山隧道雙幅順利貫通,預計2023年前全線建成。

    “建成后的江龍高速將串聯起云陽龍缸景區、普安世界級恐龍化石基地、巫溪紅池壩等旅游景點,暢通縣域旅游路網交通。其中,普安世界級恐龍化石基地便是我們‘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的文旅項目。”林冬利說。

    2015年,我市在云陽普安鎮境內首次發現恐龍遺跡化石群,今年3月又發現一種植食性新屬新種恐龍——元始巴山龍,這是迄今發現的亞洲最古老的劍龍化石,生活在1.69億年前。

    目前,云陽已簽約落地重慶侏羅紀科普基地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集生態、原始、科技為一體的恐龍旅游產業園。“江龍高速貫通后,從縣城到恐龍公園不到一個小時,這個公園也將成為我們打造科普文化研學游的重要載體。”林冬利說。

    與此同時,云陽還將推動旅游業數字化轉型,搭建起一些參與性、互動性較強的展呈平臺,用新穎的方式講好長江三峽云陽故事。

    “用力,使勁兒打”“太好玩了,我的拳力值有五顆星”……張飛廟前,幾位游客正揮動著拳頭,朝著一個身著古裝的塑像猛擊。這是當地根據“張飛怒鞭督郵”的故事推出的交互式體驗項目,身著古裝的塑像便是貪官督郵,旁邊的電子儀器能測試游客的拳擊力度。

    草船借箭、長坂坡退敵、義釋嚴顏……在張飛廟前的中心廣場,像這樣的互動小游戲還有很多,讓游客在玩耍中了解三國文化。

    “我們不僅把文化融入到景觀中,還將其融入到生活、城市建設中,讓云陽的文化元素真正火起來,潮起來。”林冬利表示。

    在三峽云梯,長長的步道階梯上繪制了一個個憨態可掬的卡通兔,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去年云陽首次發布的城市IP形象“興云兔”,代表了云陽的鹽井文化;濱江大道沿線,一排排路燈燈柱上用三國篆書刻著“云陽”二字,無不顯示著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帶來的不僅是快捷便利,還將助推我們進一步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林冬利表示,接下來,云陽將繼續用足用好生態和人文兩個寶貝,聯動成渝城市、“大三峽”區縣、高鐵沿線城市合作推進景區景點聯合開發、合作運營、一體推廣,持續擦亮世界恐龍之都、天下龍缸、張飛廟、三峽梯城、環湖綠道、歧山草原“六張名片”,依托長江流域的整體性、系統性發展,建設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真正讓世界知道云陽,讓云陽知道世界。

    記者手記>>>

    讓文物走進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左黎韻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因此,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也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

    “說起張飛廟,云陽的老百姓眼里總帶著光。”采訪中,云陽一位文化干部坦言,張飛的故事蘊藏著深厚的家國情,他的忠肝義膽、赤子之心是云陽人的精神脊梁。

    一個地方的發展史、文化史就凝結在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址中,它們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文物的保護不是讓他們藏于深山、孤芳自賞,而是要讓他們活起來,走進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從發布城市IP形象興云兔,到張飛廟開發的互動小游戲,在連日走訪中,記者看到,云陽圍繞歷史文物的活化利用進行了諸多探索,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譬如,當地一文化景區負責人就向記者透露,他們想引入沉浸式游覽項目,又擔心會影響文物的整體風貌,只能作罷。保護與利用邊界何在?如何兩全?

    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支招,文化景區可以在遺址范圍以外,劃分專區打造互動式體驗項目,或是將線下體驗搬至線上,達到既保護了文物,又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旅游體驗的目的。不過,文化IP的挖掘、打造才是景區開發的核心,如果單純只是為了秀科技、秀特效,而脫離了文物本身的傳承利用,這樣的聲光電項目不要也罷。

    櫻桃花開了!踏青賞花打卡,春日氛圍感拉滿!

    春日花海已上線,快來get同款美景!

    云陽建筑“開滿花”?這是什么神仙操作!

    太美了!云陽也有自己的“冰雪大世界”了!

    云陽:油菜花開春意濃 踏青賞景正當時

    云陽:霧凇奇觀宛若仙境

    ···今日要聞

    ···推薦視頻

    云陽新聞20250407

    ···今日報紙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s

    ···網站專題

    ···廣告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 2008- yunyangw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陽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渝ICP備15011569號-2
    網絡舉報APP下載 | 電話舉報號碼:12377 | 國家郵箱舉報地址:jubao@china.org.cn | 渝公安網備50023502000148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运城市| 方正县| 拜泉县| 常宁市| 安岳县| 安国市| 军事| 陆川县| 上杭县| 饶河县| 岐山县| 阿拉善右旗| 韶山市| 开原市| 江都市| 东安县| 新源县| 福建省| 贡嘎县| 绥棱县| 枞阳县| 塘沽区| 新津县| 惠来县| 朔州市| 延安市| 夏邑县| 化德县| 西峡县| 蒙自县| 虎林市| 新邵县| 句容市| 沙河市| 阿克苏市| 大石桥市| 即墨市| 奇台县| 广元市|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