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十佳農民”之一的向世祥是養鹿鎮新禾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柑橘種植大戶,更是鄉親們口中稱贊的“柑橘保姆”。多年來,他潛心學習柑橘管護知識,指導全村脫貧戶發展柑橘產業,被特聘為鎮里的柑橘技術員。他以“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的農技推廣宗旨,帶領鄉親共同走向致富路。
學習技術 “門外漢”變身“土專家”
養鹿鎮新禾村以晚熟柑橘為支柱產業,家家戶戶都把柑橘當做收入主要來源,現有柑橘種植戶597戶,種植面積200公頃。然而在2012年以前,新禾村由于地勢偏遠、基礎設施落后,沒資金、缺技術、少勞動力,村民擺脫貧困現狀力不從心。
2012年,養鹿鎮黨委政府號召種植晚熟柑橘,新禾村隨即召開群眾動員會,決定把村里好田好地都用來發展晚熟柑橘產業。動員會上,不少村民提出質疑:“祖祖輩輩都是種莊稼,把田地都拿去種柑橘以后吃什么?”
面對村民對發展晚熟柑橘產業的質疑,當時還是村委委員的向世祥迎難而上,決定做柑橘種植第一人。他成立了柑橘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撂荒山地4.67公頃開始嘗試種植晚熟柑橘,示范帶動村里柑橘產業發展起步。
由于缺乏管護專業知識,沒有實地種植經驗,第一次種植柑橘的“門外漢”向世祥也在田里“摔了跟頭”。2013年,柑橘園遇到大規模紅黃蜘蛛災害,園里的柑橘葉成片掉落,向世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當時我不懂柑橘管護技術,真是無從下手。”向世祥說,后來請縣農業農村委專家指導后,及時對癥下藥挽回損失。
文化程度不高、沒柑橘種植技術的村民又該如何將果樹種好呢?想到這,向世祥決定鉆研柑橘管護技術。
上網查詢專業知識、參加縣里培訓會、果園實際操作……向世祥通過多方渠道慢慢摸索,一步步熟能生巧,積累了不少的技術經驗。經過幾年努力,2019年,向世祥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土專家”,還被縣農業農村委聘請為新禾村的特聘柑橘種植農技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解決村民生產技術難題。
推廣服務 “柑橘保姆”為農“撐腰”
眼下,又到了新禾村晚熟柑橘管護的關鍵時節。作為村干部及柑橘種植大戶,向鄉親介紹、推廣柑橘種植技術,幫助村民化解種植風險,挽回經濟損失是向世祥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蟲要徹底,打藥要深入,晚熟柑橘要進行排水溝整……”在新禾村一農家院壩里,“柑橘保姆”向世祥正耐心地給村民講解秋季柑橘管護知識。
柑橘種植大戶劉安明說:“如果是柑橘出現了什么病蟲害,只要一請到我們的‘柑橘保姆’,他哪怕是再忙,都要放下手中的活兒,親自給我們作技術指導。”
果農肖乾華的柑橘園天牛危害嚴重,果農陳幫祥的花蕾蛆嚴重,果農曾以海潰瘍病爆發……在2020年,一個又一個壞消息傳到向世祥耳朵,他心急如焚。
為了幫助村民解決柑橘園內病蟲害,及時挽回經濟損失,向世祥挨家挨戶講技術,走進田間地頭作指導。
“去年5月,柑橘園內紅黃蜘蛛病蟲害大面積爆發,打藥后依舊不見效,真是束手無策!”柑橘種植大戶蔣興全說,當向世祥得知消息后,他趕忙來到田地里,重新配藥,調整打藥方法,采用機械化打藥方式,挽回了經濟損失6000多元。
向世祥不僅讓自己的柑橘園沒有病蟲害,還把經驗和技術傳遞給村民,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柑橘保姆”。
提質增效 “黃土地”變成“金土地”
“大家一起富,那才叫富。”用向世祥的話來說,鄉親們共同富起來,日子才有奔頭。在他示范帶動下,新禾村從幾公頃柑橘樹變成了200多公頃,從過去的單打獨斗變成了現在500多戶共同發展柑橘。
柑橘銷售收入、土地流轉收入、果園務工收入……如今,新禾村柑橘產業發展逐漸走向正軌,不少脫貧戶在向世祥的帶領下大步邁向致富路。
“2018年以前,由于缺乏專業管護技術,柑橘樹畝產僅有幾百斤。2019年,在向世祥的技術指導下,柑橘樹畝產達到0.2萬公斤,年收入7萬多元。蔣興全笑著說。
據了解,2020年新禾村柑橘銷售1350噸,銷售額600多萬元,產量在2019年基礎上翻了一倍,讓貧困戶年戶均增收6000元。2021年,新禾村柑橘銷售2050噸,銷售額900多萬元,脫貧戶年均收入1.5萬元以上,柑橘產業的發展是鞏固脫貧的堅強后盾。
“每到柑橘管護季節,我們就來到柑橘園內務工,一天有100多元的工資,比自己種莊稼輕松多了。”新禾村村民戈玉全說。
目前,新禾村柑橘產業已走上“產業有收益,收入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向世祥依舊堅持在柑橘園里,琢磨著如何實現柑橘產業提質增效,為鄉親們柑橘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記者 吳憂 李歆宇)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