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陳學容 作者:記者 劉婷 實習生 劉強麗 發布時間:2021-07-12 16:20:31
云安因鹽產豐富而建鎮,云安鹽銷路廣闊,南往利川、恩施,北向陜西、安康,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云安的鹽業生產仍是云陽縣工業發展的一大支柱,而土地坳正是運鹽古道的開端。隨著三峽大壩的修建,云安鹽城的繁華全部被淹沒在水下,曾經鼎鼎有名的千年古鹽城變成了無鹽的鹽城。近年來,云安土地坳梨園的名號卻漸漸響亮,這條被人們遺忘的運鹽古道,也重新煥發出生機。
走進云安鎮土地坳,隨處可見門前貼上的對聯,家家門前種上了鮮花,青石板小道干凈整潔,蓑衣、斗笠等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物品掛在顯眼處。“人人學雷鋒,處處講公德,家家樹新風,村村更和諧”“和睦可生財,勤勞能致富”……這些都是土地坳的真實寫照。云安鎮通過政府引導,村組帶頭,群眾參與,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在社區內繪制了精美的文化長廊,通過美化、綠化和亮化,整個社區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這幾年通過環境整治,我們的意識也有所改變,現在我們的居住環境也越來越好,閑暇時間養一些花花草草,我們住起來也非常開心。”居民蔡云對于這幾年社區環境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
在土地坳,不僅有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還有弘揚鹽文化的文化墻,蔡家雜貨店、張家裁縫鋪、明氏煙館……這些富有年代感的青瓦房,還原了當年運鹽古道尚存時的店名。自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以來,云安鎮充分依托歷史文化優勢,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內涵,進一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新云安,在鹽道居民點把“鹽文化”融入風貌設計,陳列古鎮歷史照片、風俗習慣、民間故事等20余處,保留了本地喜用的“竹篾”圍墻、“樹樁”板凳等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痕跡,展現悠久鹽文化,提升群眾文化和文明素養。
土地坳的居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基本實現“戶戶有產業,家家能致富”的目標。土地坳富有特色的房屋坐落在200公頃的梨園中,覆蓋居民230余戶,年產量近4000噸,產值可達2000余萬元。這段時間,豐水梨陸續成熟,漫山遍野的梨樹枝繁葉茂,一顆顆碩大飽滿的梨子掛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甜香。近年來,果農們靠著一顆顆果子,走上了一條致富的道路。
屋在果園中,人在文化中。云安鎮用實際行動打造了一幅鄉村美景圖。云安鎮緊扣“拆要徹底、清要干凈、建要美麗、管要長效”的工作要求,將人居環境整治要求編成“房前屋后,天光地白;屋里屋外,干凈整潔;有色垃圾,亂丟不得”等通俗易懂的順口溜,每季度開展“文明清潔戶”“八好之星”等先進典型評比,引導村民形成“柴草歸位、畜禽歸圈、垃圾歸桶、擺放有序”意識,讓群眾對人居環境整治要求入腦入心,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保持的氛圍。截至目前,全鎮先后投入200余萬元,實施綠化、硬化、亮化、美化“四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2400平方米,鋪設人行道2000平方米、油化主干道2.3千米,整修路燈線路2千米,更換路燈152盞,安裝停車抓拍系統4處,規劃停車位80余處,處罰違法亂停車輛38輛,集中整治居民點8個,農家大院15個,設置垃圾分類收納點5處,清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120處,清理農村生產生活垃圾60噸,疏通溝渠70千米。
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云安鎮將逐村定位、逐村規劃,把銅鼓—毛壩—白水—老云安規劃打造成集產業展示、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十里生態畫廊”,形成“有鹽有味”的特色精品鄉村旅游路線。(記者 劉婷 實習生 劉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