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3日14時訊(記者 劉雪琴
去年9月,中國石化川維化工公司(以下簡稱川維化工)黨員胡安楊響應市政協扶貧集團和公司黨委的號召,來到深度貧困鄉鎮——重慶市云陽縣泥溪鎮勝利村,擔任第一書記。
不過,等待他的并非是鮮活和掌聲,而是冷言冷語。
畢竟,勝利村是“名聲在外”的后進村,黨支部也被評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胡安楊便從黨建助脫貧入手,打開了勝利村發展的死結。
近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來到勝利村,探尋胡安楊的“錦囊妙計”。
胡安楊介紹金絲黃菊。通訊員 楊婷婷 攝
從軟弱渙散
到重新回到黨建正軌
胡安楊回憶道,在他駐村之前一年,勝利村剛被評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這預示著他的工作并不好開展。
果不其然,村黨支部開會,經常有人缺席,有的黨員干部即便來了,也不配合開展工作。
當時,村黨支部存在三大問題,一是“三會一課制度”堅持得不好;二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三是村財務公開不規范,流于形式。
響鼓要用重槌敲。
胡安楊與村支書黃沈圍繞癥結,展開了大力整改。
勝利村黑木耳。通訊員 楊婷婷 攝
一是完善規章制度,抓實“三會一課”,高質量推進陣地建設;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實行干部分片包干制,落實責任,細化責任,做到各項工作有人抓、抓到位、能落實;三是建立管理規范、功能齊全的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自覺將各項惠民政策全面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以黨建來高位推動,沒過多久,勝利村的黨支部重新回到了正軌,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事必躬親
到贏得群眾集體受益
到勝利村已滿一年,胡安楊一天都沒有閑著。
抓黨建是一把好手,但抓全面工作,胡安楊還是一個新手,于是事必躬親、在學習中轉化,讓他贏得了群眾基礎。
天天跑人戶,事事做分析。
胡安楊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由于有了更透明的財務臺賬,干部群眾干事兒更加有力,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了20萬余元的創收,對于勝利村來說,這個營收前所未有,來之不易。
胡安楊介紹勝利村香菇情況。通訊員 楊婷婷 攝
勝利村便民服務中心的旁邊是大片花田,村民們正在采摘黃色的菊花。
胡安楊說,這是勝利村特色產業之一的金絲黃菊,采取了與晚熟柑橘套種的模式,提升了村民的畝均收益。
村集體公司采取了“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民免費將土地入股到村集體公司,投產后農戶與村公司按5:5進行效益分紅),在全村海拔400米以下的7個組,栽植晚熟柑橘1200畝,并實行統一管護,目前已有部分果樹開始掛果。
從靠天吃飯
到特色產業打開市場
泥溪鎮以木耳聞名,近水樓臺的勝利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特色產業。
胡安楊帶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穿行阡陌農田和溪流,在一堆木樁前停了下來。
胡安楊在整理電商貨架。通訊員 楊婷婷 攝
這可不是普通的木堆,而是用來長木耳的專用木材。
“我們這里的氣候濕潤,一年四季都適合木耳生長。”胡安楊說這話的時候,已經將自己當成了勝利村人。
因為皮薄、朵小、營養高,加上泥溪品牌做背書,經過包裝之后,這里的木耳身價倍增,比市場上名不見經傳的木耳貴了兩倍,仍然備受市場歡迎。
在村支部樓下的展示室,木耳包裝盒格外醒目,一起打包成盒的還有金絲黃菊,這些都是勝利村的“硬貨”。
靠“天”吃飯的勝利村,還發展起了另一大菌產業——蘑菇。
胡安楊將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引入一排大棚,里面的各種蘑菇正按照預定“工期”輪番生長。
木耳和蘑菇組成“四季財”,加上柑橘等產業,勝利村的產業鏈還在不斷延長,對于脫貧攻堅,胡安楊比一年前信心更足了。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