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不要,幸福生活雙手創造!”10月17日,談起返鄉創業的體會,云陽縣石門鄉石門社區3組吳小林臉上掛滿了笑容。誰都沒有料到,短短幾年里,吳小林從外出打工仔,華麗蛻變為返鄉創業脫貧致富的“領頭雁”,被云陽縣農委評為2020年度 “優秀農民”。并擬推為2020年度重慶市“百名職業農民”。
返鄉,家門口也能摘窮帽
今年35歲的吳小林,是云陽縣石門社區3組人‘“我十五六歲外出打工,走南闖北,嘗過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吳小林十分感慨,父親年老體弱,母親也是‘老病號’,夫妻倆長期在外漂泊,也不是辦法。“回來盡盡孝,畢竟葉落也要歸根嘛!”
有了想法就要有做法。于是,吳小林帶著學到的技術,淘到的經驗,賺取的“第一桶金”, 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
石門鄉是地處云陽縣“東大門”, G348國道橫貫而入,距縣城70余公里,是典型的貧困高寒邊遠山區。國家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三峽庫區,也吹活了這片貧瘠的大山深處。
2016年,吳小林捕捉到了良好商機,在縣農委和鄉政府的扶持下,與人合資投入100余萬元,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發展模式,流轉土地近60公頃,規模種植發展西紅柿、辣椒、蘿卜、白菜等蔬菜。由于經營和管理得當,收入也日漸可觀。2018年通過國家扶貧驗收吳小林一家喜摘貧困帽 ,還成立了云陽縣金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種菜,大山里種出好日子
“一個貧困戶就是一塊責任田,非得精耕細作不可!”吳小林說,2017年縣政府出臺了特色種植保供相關系列惠農措施后,通過市場調研,吳小林決定擴大規模,滾動發展,更重要的事要為家鄉父老做點兒實事。他在外高薪聘請了農技專家黃道春作為“常駐大使”,與合伙人“抱團取暖”,帶動村民發展特色支柱產業。
經過周密考察,石門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晝夜溫差大,而且國道、村組公路四通八達,有利于發展種植蔬菜產業。
說干就干。通過半年的籌備和不懈的努力,吳小林建立了900m2的鋼架生產廠房,內設672 m2的冷庫,以及350 m2的辦公室和職工住房。
2018年,吳小林終于做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農產品——石門風蘿卜。在當年年貨節和電商節上,石門風蘿卜一炮打響,銷售火爆,成為云陽縣又一鄉鎮地域地方土特產,還通過云陽土特產網、梯城網暢銷全國各地。“‘田園超市’開到家門口,群眾腰包鼓鼓的,脫貧摘帽奔小康指日可待了!”
感恩,眾鄉鄰共奔致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帶領大家富才算富!”吳小林深知,自己能夠脫貧致富,一是黨的富民政策好,二是有父老鄉親的支持,一定要心存感恩,帶領大家共奔致富路。
石門社區有 600戶 2100人,其中貧困戶有 60余戶。云陽金醞農業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石門鄉主導產業建設基地,可以帶動當地農戶長期就業的就有60余人,其中貧困戶30余人。此外,吳小林還免費提供種植技術和韓國蘿卜種子,引領石門社區及周邊的鄉鎮種植白蘿卜,晾風蘿卜,然后統一回收銷售,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脫貧。
“出門進廠門,車間當工人。”今年50歲的汪紅秀是土生土長的石門人。家里有4口人,一兒一女,在外打工并已成家,丈夫身患癡呆癥閑居在家。在吳小林的幫助下,她發揮種莊稼的優勢,長期在基地里打工。去年,除了流轉土地分紅外,還在基地打工掙了近兩萬元。“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汪紅秀臉上洋溢著幸福。
創業不停頓,發展不停步。眼看著一戶戶村民過上了好日子,吳小林心里卻沒有半點兒輕松。“種下蔬菜就是種下了好日子!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我們一定都要搭乘鄉村振興的‘快車’,共同走上持續增收的康莊大道!”吳小林對未來滿懷憧憬。
(通訊員 黃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