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是貧困戶,靠著勤勞的雙手,不但摘掉了貧困帽,還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養豬大戶。
“去年出欄了300多頭豬,純收入有60多萬元。”寶坪鎮桂坪村脫貧戶聶云東講起養豬的成功經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清掃豬圈、準備豬食……近日一大早,聶云東和妻子孫蘭就忙個不停,精心照料著豬圈里的豬仔。
談及養豬的初衷,年近半百的聶云東有些感慨。早些年,妻子和母親都得了病,大舅子因車禍去世,夫妻倆決定收養兩個侄子,加上自己的兩個孩子要上學,生活經常入不敷出。2014年,聶云東被評為村里的建檔貧困戶。
當時聶云東在周邊鄉鎮務工,照顧不了家里,且收入不穩定,他意識到打工并非長久之計。受周邊養殖戶的影響,聶云東決定回家養豬。“當時確實是沒有其它辦法,也沒有多想,只想蓋個幾十平米的豬圈養幾頭豬,做點農活,順便照顧家人,維持生活而已。”聶云東回憶道。
向親戚借款3萬元修建豬圈,又買了5頭豬,聶云東開始嘗試小規模家庭養殖。為了節約成本,夫妻倆決定自己建圈。“圈舍是我們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每一扇墻都是自己用磚和水泥做出來的。”就這樣,夫妻倆花了整整兩個月,終于建好了豬圈。
養豬需要大量的糧食和青飼料,夫妻倆利用周邊農戶的荒廢土地耕作,既保障了生豬需要,也維持了家庭的基本生活。
由于缺乏養殖技術和經驗,養豬的過程并不順利。2016年,聶云東把糧倉發霉的玉米做成了豬食,結果接連死了6頭豬。困難并沒有壓垮聶云東,他決定從頭再來。沒有資金,他就找到村支兩委申請小額扶貧信貸;沒有技術,就到村里學習養殖技術……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聶云東成功摸索出一套養豬本領,成了行家里手。
起初建的豬圈只有幾十平方米,隨著養的豬越來越多,聶云東每年都在不斷擴建豬圈,目前已有1000余平方米。“為了規避風險,我今年調整了養豬品種,不僅有少量原種母豬,還有藏香豬、巴馬香豬,目前存欄120余頭。”聶云東說。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隨著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資助、醫療保障等一系列到戶政策的落實落細,聶云東家的負擔持續減輕,成功甩掉了貧困帽。
如今,他家里三個孩子相繼就業,一個孩子即將畢業,聶云東還流轉了50畝土地發展柑橘和柚子產業,還清了所有借款。輕裝前行,聶云東依然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他總是說,只有勤勞肯干,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記者 鄧磊 唐斌)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