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要到半山上去挑,谷子要背上山去賣,價格比市場上每公斤低兩角錢,還沒人來收。”當地村民向文祥說,譚家壩又叫“團鑼壩”,地形像一面鑼,發展農業資源條件不錯,以前由于受交通制約、勞力缺乏,撂荒地較多。 “好田好地產不出糧食,大家看著都心疼!”去年,云陽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五大件”建設,譚家壩2千米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山坪塘蓄滿了水。隨著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譚家壩這片沃土激發了外出人員返鄉創業發展現代農業的極大熱情。
“按畝產400公斤算,可產出稻谷5萬多公斤,比往年各家分散種,至少增產1.5萬公斤。”今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雪梅在村里支持下,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40多戶村民的閑置地,成片開發種植水稻100多畝,以大戶帶小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綠色水稻1200多畝,沉睡多年的小山村被“一池春水”攪動,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