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美 援 朝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暴發。6月2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占我國臺灣海峽。9月15日,美國糾集16個仆從國,拼湊“聯合國軍”7萬之眾在朝鮮仁川登陸,向北進犯,于10月初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推進,直逼我國邊境鴨綠江、圖門江一帶。侵朝空軍不斷侵入我國領空,對我國領土進行偵察、掃射和轟炸,我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10月8日,應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月19日,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首批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始與朝鮮軍民并肩抗擊侵略者。10月26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領導組織——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一場歷時三年的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拉開帷幕。云陽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為抗美援朝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組織領導與宣傳發動
一、組織領導
云陽縣在連續完成1949年度和1950年度的征糧任務,基本平息股匪暴亂,著手開展減租退押、清匪反霸運動之際,抗美援朝運動便在全國開展起來。運動初,由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簡稱“各代會常委會”)在縣委的領導下負責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各代會常委會召集各機關、單位、團體、學校開了兩次籌備會,研究布置了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有關工作。全縣開展了抗美援朝時事學習及座談討論,發動了街頭宣傳和募捐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軍民活動。
1950年12月19日,云陽縣奉上級指示成立了“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西南總分會川東分會云陽支會”(簡稱“云陽縣抗美援朝支會”)。支會設委員21名,主要由城區有關單位、團體負責人組成。各區(鎮)、鄉成立抗美援朝小組。1951年6月15日,云陽縣抗美援朝支會接上級指示,統一抗美援朝組織名稱,將支會改為分會,以城區各有關機關、單位、團體主要負責人共33名為委員,推選各代會副主席劉鳳章為分會主任委員,縣長馬榮卿及縣委干部劉行之為副主任委員,劉鳳章、馬榮卿、劉行之、魏育三、溫子白、王有根、闕邦聯、郭德淑、陳功、羅作章、李濤、余重之、肖民新、王盤新、楊嗣宗、任本奎、水敘成、郭滿堂、田振華等22人為常務委員。分會下設秘書、組織、宣傳三組,負責日常具體工作。各區及云安鎮的抗美援朝小組改為抗美援朝支會,各鄉的抗美援朝小組改為支分會。此時,全縣共有支會10個,支分會32個。城鎮各段及農村各村也相應成立了抗美援朝小組。同時,各地的讀報組、討論會、家長會、院子會也紛紛組織及開展起來。
二、宣傳發動
(一)時事學習與宣傳
1950年12月22日,云陽縣抗美援朝支會剛成立便發出通知,要求結合剛開始的減租退押清匪反霸運動,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事學習和宣傳活動。學習宣傳的內容主要以抗美援朝川東分會的《宣傳提綱》為主;宣傳方式以晚會、街頭演講、座談會、大字報、標語、漫畫、蓮花落等多種形式進行。
中心鎮(城關)工商聯籌委員會、電信局、云陽中學、云師校等各單位、學校、團體,自12月底至1951年1月進行了為時一個月的時事學習和座談討論,并寫出學習討論的書面總結呈支會。學習討論主要圍繞“為什么要抗美援朝”、“怎樣揭露美帝武裝侵略臺灣并如何制止其行動”等問題進行。1951年春節期間,城鄉均組織了抗美援朝宣傳活動。
據統計,全縣由抗美援朝支會發出的學習文件和文章共7萬余份。
(二)反對美國政府武裝日本
1951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杜勒斯到日本,準備和日本單獨媾和,重新武裝日本,將日本作為侵略亞洲的軍事基地。3月2日,縣委接到地委關于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的指示后即給各分區委下發了通知,要求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普及和深入到每一工廠、學校、機關、商店、街道、農村,特別是各地工農群眾中去,以期一致奮起揭發美帝陰謀,堅決抗議美帝武裝日本,繼續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擊敗美帝侵略者。結合慶祝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開展宣傳周活動。
宣傳周活動由縣委宣傳部統一領導,由抗美援朝支會具體布置。支會安排城鎮從3月3~9日為宣傳周,區鄉從3月6~12日為宣傳周。學習宣傳的文章以人民日報社論《美國政府又一次證明是和平的死敵》和《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的陰謀爭取全面的公正的對日和約》為主。城鎮各機關、單位、團體、學校、街道接到通知后立即行動起來,早晚組織學習,7~9日即進行街頭宣傳,10日即召開云陽縣各界人民反對美帝重新武裝日本示威游行大會。示威游行大會上宣讀了《云陽縣各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重新武裝日本示威游行大會宣言》、給金日成將軍、毛澤東主席和西南區領導的信。同時,各機關、單位、團體、學校、工廠及個人紛紛給東南亞各國政府議會及民主黨派寫信,揭露美帝侵略陰謀;給美國和日本政府寫信,警告其侵略行徑。
農村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宣傳周主要以中心小學組織宣傳隊深入農村宣傳為主。宣傳方式采取大會演講、集體學習、出壁報、張貼漫畫、演劇、扭秧歌等,在情況允許的地方還進行了大會控訴。一些有條件的區鄉,在“三八”節慶祝大會上舉行了反美武裝日本示威游行。不少鄉村通過夜課識字班,組織農民學習反對美帝重新武裝日本的有關文章。
通過宣傳與學習,一般群眾均認識到美帝國主義是和平的死敵,侵略者終歸要失敗,對美帝的侵略行徑表示憤慨。不少青年紛紛表示愿參加志愿軍去抗擊侵略者。
(三)“五一”前后的大宣傳
1951年4月17日,云陽抗美援朝支會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發出通知,決定“五一”前后發起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宣傳活動,將“五一”節日定為“云陽縣各界人民慶祝五一勞動節暨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大會日”,發動群眾參加擁護《世界和平理事會關于締結和平公約宣言》(簡稱《和平公約宣言》)的簽名,及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投票活動。同時,組織云中、云師、中心鎮一校、中心鎮二校、工商聯籌委會、店員工會的6個宣傳隊在“五一”前后到城鎮和農村宣傳。
4月17 ~18日,各區召開鄉長、校長、農協主任參加的抗美援朝宣傳工作會,19~21日又普遍召開村干部會議,全縣區、鄉、村干部及校長教員共3534人參加會議,學習有關文件精神,布置宣傳工作。23日以后,干部又分赴各村開大會,傳達布置宣傳工作會議精神。“五一”節前后,全縣召開各種群眾會1300多次,組織群眾參加在《和平公約宣言》上簽名及反對美國武裝日本投票的人數達51萬多人。4月30日至5月2日,城區展開街頭宣傳,中心鎮和云安鎮組織宣傳隊在三個地方分頭演劇,每處觀眾均在2000人以上。“五一”節那天,中心鎮、云安鎮及各區有場鎮的46個地方都舉行了“反美扶日”群眾示威大游行,據統計,全縣參加游行示威的群眾達39萬多人。
“五一”節后,縣里組織的云中、云師等6個宣傳隊共300余人奔赴農村,開展抗美援朝突擊宣傳活動。宣傳隊以標語、漫畫、壁報、黑板報、戲劇、演講、金錢板、蓮花落等各種形式進行宣傳,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云陽中學宣傳隊的師生37人,步行90里前往第七區(高陽),在5個鄉的范圍內開展為時10多天的宣傳工作。他們演出的戲劇有:《舊恨新仇》、《志愿軍》、《中朝人民是一家》;發送的宣傳品有:教工會和宣傳隊印制的宣傳抗美援朝的資料1000余份,云陽人民“反特展覽會”內容介紹和縣委印發的《站在反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最前線》等資料數百份;張貼的畫報有:《反對美帝武裝日本及單獨與日媾和》、《朝鮮戰爭的結局是干涉者的徹底失敗》、《麥克阿瑟的垮臺可充分證明美帝是完全可以打敗的紙老虎》、《提高警惕堅決鎮壓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等共100幅。同時,結合演出和宣傳作時事報告,召開各種座談會。不少農民看了演出和聽了宣傳后深受教育。關市鄉第四村一位農民說:“我看了你們演出的戲,才明白美帝真是我們的死對頭!”宣傳隊的宣傳深受農民歡迎,各村群眾為宣傳隊送菜、送雞蛋、送柴。白巖鄉一位農民,在宣傳隊離開10多里后還滿頭大汗地送去70個雞蛋和5把面條,硬要宣傳隊收下。據統計,這次6個宣傳隊到6個區30個鄉進行宣傳,宣傳面達15萬人以上。
各區鄉在縣里組織宣傳隊下鄉宣傳的同時,也就地組織宣傳隊,采取各種方式加強宣傳。這一時期,群眾抗美援朝熱情高漲。雙土的農民編出順口溜:“窮人要翻身,打垮美國兵”;云安鹽廠工人自動捐慰問款50多萬元(舊幣,下同),要求參軍的青年更加踴躍。
自“五一”前后這次大規模的抗美援朝宣傳活動開展后,縣里不斷利用各種節日及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一周年、抗美援朝赴朝慰問團回國報告等時機,展開更加廣泛的抗美援朝宣傳活動。
響應總會“六一”號召,開展三大活動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于1951年6月1日發出《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簡稱“六一”號召)。總會要求:各界人民、家庭、各工廠、機關、學校等各種生產工作單位,都應按照自己的業務,圍繞著抗美援朝運動,訂出具體的愛國公約;全國各界愛國同胞,不分男女老少,開展愛國增產增收運動,用增收的一部分或全部資金捐獻給志愿軍和解放軍,用以購買飛機大炮;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努力做好烈軍屬的優撫工作,解決烈軍屬生活、生產及子弟入學等困難。
一、訂立愛國公約
1951年的“五一”示威大游行后,各單位開始訂立愛國公約,一般是擬出標語口號似的幾條,經大會通過后共同遵守執行。總會“六一”號召后,根據總會要求和各單位、各戶、各人的具體情況,通過學習、討論、研究,在思想認識提高后才訂出與實際相結合的公約。據統計,全縣除單位、團體均訂有愛國公約外,各界人民自動訂立愛國公約的有51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3.4%。愛國公約訂立后,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心鎮工商界踴躍交稅,在短短5個鐘頭內交清全月的稅款;全鎮織布紡線等手工作坊增加了10余戶,而且提高了質量;全鎮60%的人參加時事學習并開展愛國儲蓄運動,共儲蓄銀元2819元,黃金10余兩,人民幣1.6億元。云安鹽廠工人展開愛國生產競賽,提高了鹽質,降低了煤耗,使每擔鹽煤耗從340公斤降低到290公斤。南溪、農壩的農民武裝隊員以肅清匪特的實際行動抗美援朝,搜出步槍子彈776發,連槍子彈,六O炮彈等150發,破獲了準備暴動的匪特組織。
二、捐獻“飛機大炮”
1951年6月22日,川東抗美援朝分會下發了《關于響應總會號召捐獻武器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通知》,《通知》要求:捐獻工作必須與愛國增產運動相結合,捐獻多寡必須以自覺自愿為原則,嚴禁強迫命令和變相攤派,力爭全區達到完成捐獻36架戰斗機的目標。地委根據川東抗美援朝分會的指示精神,于6月14日發出的《關于響應推行愛國捐獻運動的指示》中,明確云陽捐獻轟炸機一架,計價50億元的奮斗目標。
云陽縣抗美援朝分會(6月改為分會)為響應上級號召,于6月24日在《關于捐獻武器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具體辦法》中,提出捐獻兩架戰斗機的奮斗目標。分會要求中心、云安兩鎮在工商聯中組織增產增收捐獻機構,負責工商戶的捐獻工作;兩鎮公所召開抗美援朝代表會,各行業及各段、組座談會,研究布置增產增收捐獻工作。同時,要求各區鄉抗美援朝支會和支分會(6月改為支會和支分會),召開各級抗美援朝代表會,訂出具體的宣傳與增產增收捐獻計劃。明確云安、中心兩鎮工商界共捐戰斗機一架,計人民幣15億元;各區鄉場鎮及農村共捐獻戰斗機一架,計人民幣15億元。
7月召開的云陽縣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對云陽抗美援朝分會提出的捐獻目標作為專題討論研究,決定根據云陽實際情況,將分會30億元的目標降為10億元。分會根據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的決定,分解給云安、中心兩鎮工商界7億元,各區鄉場鎮及農村3億元。捐獻繳款時間以6個月為限,分三期繳納。7月19日,萬縣地委根據川東區黨委意見,又通知明確云陽捐獻20億元。
各地根據分會通知要求,紛紛召開各種會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講明捐獻的意義和原則,動員群眾增產增收,為捐獻工作創造條件。7~9月,在兩個多月時間里,全縣人民認捐數達20.34多億元。其中工人認捐7000萬元、農民認捐8億元、工商界認捐8.6億元、文教界認捐9050萬元、機關團體認捐7894萬元、婦女認捐5000萬元、學生認捐172萬元、其他認捐8300萬元。至12月底,全縣實際捐款18.14多億元,完成地委下達目標任務的90%。
這一時期,群眾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并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增產增收。云安鹽廠工人從7月起不但提高鹽的質量,降低成本、而且每月增產1500公斤鹽。中心鎮軍屬曾大順,以打草鞋為業,他每天多打一雙草鞋,將多掙的錢拿來捐獻;一位七十歲的湯婆婆,靠洗衣維持生活,她多洗衣服,每月捐獻500元;農村廣大農民特別是貧雇農,不僅每戶捐獻大多在1萬元以上,而且自捐獻之日起就開展愛國增產運動。全縣1951年在自然災害不斷的情況下,比1950年糧食仍增產542.5萬公斤。而且家家發展副業,以多養雞、鴨、兔、豬等增收捐獻。城鄉個人捐獻最多的是工商聯的魏育三,他在行業中一次捐獻2400萬元,聽了赴朝慰問團代表歸國報告后,又把銀行存的250萬元及6個月的工資拿出捐獻,而且回家開會訂出計劃,每月節約5萬元錢捐獻。
在號召捐獻工作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一些地方沒有把增產增收很好結合起來,單純地搞捐獻活動,而且沒很好地發動群眾,講明捐獻的目的和意義。如雙江看到報上的捐獻號召,就向農民收起款來;二是仍有攤派包辦現象,如五區龍洞村,將土改后應分給農民的果實150萬元由村干部作主集體捐獻了;三是不切實際搞增產增收,如號召城鎮居民喂雞喂鴨喂豬等。
三、擁軍優屬活動
(一)擁軍優屬組織的建立
1951年1月18日,縣委根據地委指示精神,召開城區擁軍優屬籌備會,確定組織云陽縣各界人民擁軍優屬委員會,由抗美援朝支會負責人劉鳳章任主任委員,由縣長趙唯、縣委秘書李英俊、縣府民政科科長巴文及稅務局、公安局、人民銀行、百貨公司、土產公司、糧食局、人民法院的領導共10人任副主任委員。下設秘書、總務、宣傳三股。全縣區、鄉、村各級也相應建立擁軍優屬委員會。委員會由9至11人組成,正副主任委員由區干部、鄉長及農協主任兼任。城鎮也成立了鎮、段兩級擁軍優屬委員會、委員會由23人組成,下設擁軍優屬小組,每組9人組成。
(二)擁軍優屬活動的開展
1951年,云陽有烈軍屬6707戶,34995人(另有27名殘廢榮譽軍人);1952年有烈軍屬6444戶,30851人。云陽縣抗美援朝及擁軍優屬組織遵照上級指示及總會“六一”號召,積極開展擁軍優屬活動。
1、召開烈軍屬代表及擁軍優屬會議,表彰擁軍模范。
1951年及1952年“八一”建軍節期間,全縣召開了烈軍屬代表會兩次,到會代表共440人。會上,縣委領導作了關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鎮壓反革命的時事報告,檢查總結了擁軍優屬工作的成績及缺點。代表回鄉后,又以鄉為單位召開烈軍屬座談會3次,全縣各鄉共5957名烈軍屬代表參加了座談會。通過座談討論,發揚了烈軍屬自力更生,保持烈軍屬光榮稱號的精神,克服了單純依賴政府救濟的思想觀念。
1953年1月,全縣召開烈屬、軍屬、復員轉業軍人代表和擁軍優屬模范大會,會上對三年來的擁軍優屬工作作了總結,評出縣級擁軍優屬模范50名,對擁軍模范進行了表彰。
2、組織代耕隊,解決烈軍屬的生產困難。
1951年上半年,根據上級及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號召精神,云陽縣開始組織幫助有困難的烈軍屬的生產代耕隊。代耕隊由年滿18歲到45歲的青壯年農民自愿組成。其組織方式是以村為單位組成代耕大隊,村長兼代耕大隊長,村生產委員兼代耕大隊副隊長。大隊隊員由10至50人組成,下設若干小組。1951年,全縣有代耕大隊618個,隊員27542人,享受代耕的烈軍屬2865戶。1952年,代耕隊組織調整充實,以鄉建立代耕大隊,村建立中隊,組建立小隊,全縣有代耕大隊34個,中隊648個,小隊2170個,共有隊員3.1萬人。烈軍屬中享受全代耕的940戶,4109人,計3575老石產量的田地;享受臨時代耕的3171戶,13018人,計2.027萬老石產量的田地。代耕隊的組織,切實解決了烈軍屬的生產困難,但一些地方的農民不愿意實行這種組織形式,不愿意包工,而愿意實行輪流出工的代耕形式。一些地方則敷衍了事,如鳳鳴鄉有些村由一些未成年人組成代耕隊,做工遲到早退,而且工錢要得很高。有的地方甚至把流氓、二流子弄進代耕隊,濫竽充數。
3、解決烈軍屬的生活困難。
三年抗美援朝運動中,縣政府發給烈軍屬的生活救濟糧共12.52萬公斤,荒季生活補助費共1104.42萬元;群眾捐送給烈軍屬大米共1.787萬公斤、魚肉3366.5公斤、菜面4127.5公斤、糖132公斤、鹽248公斤、人民幣1258.55萬元。同時,政府解決困難烈軍屬子弟入學問題,以1952年計,全年解決烈軍屬困難戶子弟入學者290人,解決助學金折大米1.66萬公斤。
城鎮群眾對烈軍屬不僅捐糧捐錢捐物,而且幫助烈軍屬挑水洗衣做家務,1952年,城關區(1951年9月,中心鎮升格、改稱城關區)群眾給烈軍屬挑水1721挑,洗衣服12261件,做家務272次。同時,還幫助烈軍屬處理解決突發性困難。如1951年夏天長江漲洪水,城關區小河口有家軍屬無力搬遷,群眾不僅幫他搬家,還替他家扎好臨時住房。
4、搞好節日慰問活動。
自1951年春節始,云陽縣竭力搞好對烈軍屬的節日慰問活動。三年抗美援朝中,給烈軍屬贈送光榮燈2442盞、光榮匾2999塊,極大地給予了烈軍屬精神上的撫慰。
5、慰問志愿軍、解放軍及朝鮮軍民。
在云陽抗美援朝分會和擁軍優屬委員會的組織下,云陽各界人民自覺地給志愿軍及朝鮮軍民寫慰問信,贈送慰問品和捐獻慰問金。1951年,全縣各界人民給志愿軍及朝鮮軍民贈送慰問袋和慰問手巾等1300余件,寫慰問信1000多封,捐獻慰問金5300萬元。同時,在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一周年之際,云中、云師師生還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發出慰問電。1953年3月8日,分會通知要求全縣人民給志愿軍寫信成為經常性的慰問活動,鼓勵與志愿軍交朋友、建立固定的通訊關系,并要求各單位、團體每月寫一封信,重大節日寫兩封信。1953年10月,為慶祝朝鮮停戰協定簽訂的偉大勝利,分會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又號召各界人士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寫慰問信。全縣各界人士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寫信1558封,經分會審查,除408封內容一般化的未寄出外,其余1150封分6次全部寄往朝鮮。其中寄給志愿軍的664封,寄給朝鮮人民軍的470封,寄給個人的16封。
在慰問志愿軍及朝鮮軍民的同時,云陽還通過“八一”建軍節,與當地駐軍聯歡,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八一”建軍節,云陽縣抗美援朝分會代表群眾給當地駐軍(基干團、警衛營)贈送慰問袋609個,手巾19張,鞋子82雙,襪子20雙,面巾59張,枕頭6個,錦旗18面。全縣各區鄉在有駐軍的地方均召開了軍民聯歡會。有 20%的工商戶對軍人和烈軍屬實行減價優惠賣貨。
6、做好復員退伍軍人安置工作。
1950~1951年,云陽縣復員退伍軍人共507人,其中有458人安置在農村生產,有19人安置脫產工作,還有8人做工,14人經營小商業,8人選擇自由職業。政府為有困難的復員退伍軍人新建和調劑住房315間,在土改中調劑分配土地11公頃(約165畝),購置農具241件,購買種子3111公斤,發放生產補助糧共367人,9.548萬公斤。同時,對32名無勞力的復退軍人用代耕隊解決了耕種問題。
1952年5月,云陽縣轉業建設委員會成立,至1953年,轉業建設委員會先后兩期共接收復員退伍軍人1982人,需安置轉業的人員1973人,均大多作了妥善安置。其中安置從事農業生產的1842人,政府部門工作的21人,群團部門工作的2人,財經部門工作的33人,教學的41人,經商的3人,做工的12人,讀書的15人。
踴躍報名參軍
1951年2月開始,為適應抗美援朝的需要及保障地方土改工作和鎮反運動的順利開展,云陽縣陸續接到上級關于擴充兵源的指示。于是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活動,號召青年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出現了父勸子、妻勸夫參軍的動人場面。龍角鄉婦女丁永珍,聽了宣傳動員后,勸導丈夫參軍,并親自為他報名,在她和她丈夫的帶動下,當地青年一下就報名24人。城關青年在動員大會上,當場就有146人報了名。高陽鄉的入伍青年劉明南在歡送會上說:“往年國民黨拉壯丁,5年也拉不到300人,現在參軍是打美國鬼子,保衛祖國,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報名。”據統計,1951年5月前,全縣報名參軍的就達3513人。
在三年抗美援朝運動中,云陽青年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全縣應征報名參軍者近萬人,參加志愿軍及國內部隊的4929人。志愿軍中,戰士胡文江被志愿軍某部評為特等功臣,志愿軍總部授予他二級戰斗英雄稱號;烈士楊伯釗,榮立一等功,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戰地女護士汪周群,戰火中為搶救藥品英勇犧牲,被志愿軍某部追認為一等功臣。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云陽籍戰士張祖宣、胡建恒、吳永清等共581名。
1953年7月23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終于贏得了勝利。云陽人民在三年抗美援朝運動中顯示出舍己為國家、為世界和平奉獻一切的大無畏精神,同時,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
直播 | 云陽見面·村游四季”2025年春季鄉村旅游啟動儀式暨南溪鎮“伴城伴鄉”文化旅游季活動
2025-03-01 09:00:00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