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最大的捷徑就是認識到沒有捷徑后的全力以赴,而真實的例子就在我們身邊。
今年的八月對于王明珍來說顯得有些忙碌。
當高考錄取結果公布出來,留守學生王明珍考上北京大學的消息在本地傳開。
作為農村貧困考生圓夢北大的勵志人物代表,王明珍的事跡被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梨視頻等媒體先后報道。這幾天,他忙于接待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的欣喜祝賀,原本冷清的家平添了幾分熱鬧。
8月25日,小編跟隨送錄取通知書的老師來到王明珍家。它位于青龍街道復興社區的中心位置,穿過狹窄昏暗的樓道,從堆滿雜物、自行車等物品的角落左拐,再順著樓梯爬上4樓,王明珍和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妹妹早已在家等候。
王明珍家所在的樓道
班主任老師將沉甸甸的錄取通知書遞給王明珍時,王明珍用手反復摸了又摸包裝袋,才小心翼翼地撕開封條,將里面紅彤彤的通知書拿了出來。
王明珍收到錄取通知書
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以熱烈深沉的北大紅為主色調,封面上“錄取通知書”五個大字遒勁有力。王明珍小心翼翼打開封面,“大學堂”牌匾莊嚴在目。
“王明珍同學,我校決定錄你入信息科學技術專業學習,請你準時于2020年9月1日憑本通知書報到。”看著錄取通知書上的一行行字,靦腆、內向的王明珍臉上綻放起笑容。
王明珍是云陽中學的學生,今年以703分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和同齡人相比,他顯得尤為不易。
王明珍今年18歲,在他1歲時,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留在外公外婆家。小學畢業后,外公就去世了,外婆無力照看他,轉而由爺爺照顧。一直到高中畢業,他的學習和生活父母都沒怎么參與。
王明珍的父母將前半生都放在了掙錢養家上,由于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他們舍得在子女教育上進行投入,希望“知識改變命運”。這幾年,他們在貴州一家水泥廠打工。談起兒子求學的艱辛,母親張玉貴心生愧疚。17年來,她也記不清自己回過幾次家,“有時一年回家一次,有時候兩年才回家一次,平時都是靠打電話關心他的生活和學習。”
得知兒子被北京大學錄取后,父母立馬從貴州趕了回來,第一時間回到家擁抱兒子,分享喜悅。
王明珍與父母的合照
在讀高中之前,王明珍一直待在老家龍洞鎮的小山村里。
破爛的老宅由土磚砌成,共上下兩層。土墻早已是斑斑駁駁,似乎在訴說著年代的久遠。一臺老舊電視機、一臺冰箱、一臺風扇,是屋里所有的電器。
王明珍在老家度過了15年的時光。生活的艱苦嚴峻沒能擊倒王明珍,相反,他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人。
王明珍位于龍洞鎮的老家房屋
王明珍的爺爺喜歡看書,受到熏陶的王明珍除了學習外,最大的愛好便是看書。《平凡的世界》是他最愛讀的一本。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奮斗,什么是堅持。作者從書中平凡人的故事中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么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思考。戰勝困難,擺脫束縛,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我們這一代人,是一種警醒。”聊起對這本書的感悟,不善言談的王明珍思考許久,對小編說出了這番話。
求學路上,王明珍做了17年的留守娃,但他沒有放縱自己,而是將這種缺失的關心和呵護,默默地化作前進的動力。
命運或許給了王明珍一個低的起點,但從未斬斷他成功之路的可能性。正如《平凡的世界》表明鄉村青年頑強地尋找改變命運的人生道路的精神一般,盡管生而平凡,但王明珍卻不忘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王明珍和爺爺
王明珍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弟妹妹如今都還在讀高中。作為哥哥,他除了要兼顧自己的學習,還要給弟弟妹妹做好榜樣。
在家時,洗碗、掃地、洗衣服等家務活,王明珍全包了。除此之外,他還會抽空給弟弟妹妹輔導功課,承擔起一個做哥哥的責任。
高中三年,王明珍一直住校。學校在了解王明珍家里的情況后,老師們也給了他一些幫助。
“王明珍同學在我們班上是一個非常勤奮刻苦的學生。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說他是小個子、大志向。他一直都有考取名校的夢想。學校和老師了解到他是一個農村留守孩子之后,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和關愛。我們既精心指導他的學業,同時也對他的日常生活包括心理疏導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王明珍高中班主任伍建成說。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熬得住孤獨,方能等到花開。
在自身的努力之下,命運給了王明珍對等的回應。高三時,王明珍參加了北京大學提供給農村學生的“筑夢計劃”。他順利通過考核,意味著高考成績可以額外加最多60分。如今,王明珍依靠裸分成績就可以直接上北大。
家境不寬裕的王明珍,沒有擁有同齡孩子玩的電子產品。他基本上不大會操作電腦,使用的較流行的電子產品還是一年前才擁有的第一個智能手機。
出于對如今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好奇,在高考成績出來之后,他毅然選擇報考了北京大學的信息科學技術專業。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從小在遠離父母、磚墻泥土中長大的王明珍比世人更容易看見希望,在自己的摸爬滾打中打破了寒門的禁錮,在自己的努力下逆風翻盤。如今踏入夢寐以求的大學,自然要實現自我價值。
“對于未來,我想繼續讀研究生、博士生,成為一名有能力回報社會、為他人做貢獻的科研人員。”王明珍說出自己的夢想時,質樸而又稚嫩的臉上閃耀著光芒。
記者 何競嘉 付驁 徐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