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影燈下爭分奪秒,以手術刀為“武器”,與“死神”搏斗,在門診、手術室、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將病人牽掛在心……10余年里,他累計做手術上千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堅守在手術臺前,最長連續手術耗時10多個小時。他對生命飽含敬意,解患者之所需,他就是縣人民醫院胸心外科醫生萬軍。
“自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我,就被賦予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萬軍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醫者,他一直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鐫刻在自己的內心,以病人為中心,以患者需求為工作指南。
2018年2月,一位43歲的女性因意外被刀刺傷,導致胸部疼痛出血,到醫院時,患者已經奄奄一息。萬軍立即為患者放置了胸腔引流管,經觀察,萬軍認為患者可能有活動性出血,若不及時止血,患者的生命將受到極大威脅。
“立即行開胸探查!”危急時刻,萬軍當機立斷,急診為患者施行了開胸手術。術中發現患者有肺裂傷、肋間動脈斷裂出血、膈肌破裂、脾破裂等,于是緊急施行止血、肺裂傷修補、脾切除、膈肌修補……萬軍手持手術刀,將一項項手術有序地進行下去,所有的醫護人員都為他捏了一把汗。過程雖驚心動魄,但好在手術順利完成,再加上精心的術后護理,患者恢復情況良好。
而在萬軍的醫者生涯中,像這樣的搶救不勝枚舉。但每一次,萬軍都全力以赴,力求在死神面前為患者博得更多的生機。
面對突發公共事件,萬軍也從來不會退縮,迎難而上,時刻彰顯著共產黨人的擔當。在2009年7月11日云陽縣泥溪鄉潭漳峽漂流事件、2011年云陽縣四十八槽森林火災、2014年云陽縣“9·1”特大洪災發生時,萬軍總是沖在緊急救援的最前沿,盡最大努力幫助受災群眾,參與疏導救治受災群眾100余人。2020年春節,疫情來襲,萬軍雖遺憾未能參與馳援湖北的工作,但仍然堅守在醫院門診和住院一線工作。
醫德是基礎,醫術更是關鍵。作為胸心胃腸外科主任,萬軍清楚自己重任在肩,為減輕患者痛苦,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診療服務,萬軍帶領著他的同事們不斷開創新技術,率先在云陽縣開展胸腹腔鏡食管癌(三切口)根治術、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等,在渝東北片區處于技術領先地位。
“以往做食管癌手術需要做食管癌三切口,病人要在胸部開20多厘米的口子,腹部也要開20厘米的口子,頸部還要開10厘米的口子。現在采用微創技術后,胸部只需打四個小孔,一個孔基本上在0.5到1厘米之間,就能完成手術。”萬軍說。
創痛小,恢復快,是微創手術的特性。然而,在為病人減少痛苦的同時,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術前病人評估,術中謹慎細微,術后病情觀察。萬軍說,只有對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數,手術臺上操起手術刀才胸有成竹,才會盡可能的降低手術的風險系數,術前、術中、術后都馬虎不得。在萬軍看來,病人就是自己戰斗中的盟友,從就診到出院,任何一個小插曲都會造成手術不能順利進行。除了自身過硬的醫術外,還需要去維護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有效的溝通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
萬軍說:“這些年過去,我越發覺得,外科醫學是充滿溫度的,醫者唯有為手術刀配上一顆仁心,才能幫助患者提高生命質量,不負群眾的期盼。”
解患者所需,為身邊的人立榜樣,工作上兢兢業業,業務技能不斷提高,科室發展有條不紊,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這就是萬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詮釋醫者的偉大,挽救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記者 陳愛玲 徐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