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旅融合 帶動創業就業
石缸村貧困戶胡碧清到泥溪農耕故土園來務工前,成天頗為焦慮:丈夫頸椎有病,干不了重活,只偶爾在外接一點零活干;小兒子還在念書,尚不能為家庭減輕負擔;大兒子雖說已讀畢大學在外打工,可碰上疫情,大半年來工作也不太順利,時不時還求助家里。
今年五月,農耕故土園升級改造,胡碧清被村里安排到這里務工。丈夫是磚匠,耳濡目染,她也懂得一點泥水工的活兒,因此被叫去拌砂石,工資120元一天,高于其他工種。從五月以來的這段時期,她平均每月能務工20天以上,算下來月薪近3000元。
如今,胡碧清丈夫的病有所好轉,在家養了6頭牛,又種了一些菊花和辣椒,政府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她家的一部分土地租給農耕故土園,每年有近千元的收入。而令她幾乎不敢相信的是,她家作為貧困戶,每年還會無償獲得1000余元的“村集體公司資產收益分紅”。“往年還要交提留款啥的,現在不光不用交這些稅款,還可得干股,哪能想到有這么好的事喲!”胡碧清對眼下境況甚為知足,一個勁夸國家政策好。
泥溪農耕故土園新近建好了一些面坊等手工作坊,八月份恢復開園后,將優先招聘貧困戶,特別是已經在這里務工的。胡碧清頗擔心故土園升級改造工程結束后,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沒著落。她說自己沒技術,恐怕沒機會去作坊上班。石缸村駐村干部李雙俊鼓勵她說:“只要肯學,就會有機會。”
“嗯!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胡碧清轉憂為喜,說自己一定要好好干,去爭取這個崗位。
胡碧清的打工故事,是泥溪鎮推進農旅融合,帶動貧困群眾創業就業的案例之一。近年來,泥溪鎮圍繞“養身、養心”鄉村旅游發展定位,編制并實施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對外交通改造提升等項目建設,扮靚山水顏值,提升山水氣質。
該鎮巧借自然山水,雕琢品質景區,全面挖掘農耕文化,打造集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體驗、品牌打造、文化展示、研學等于一體的3A級旅游景區農耕故土園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園。同時,依托協合牡丹觀光園,建設“十里牡丹長廊”和潭獐峽觀景平臺,打造國家2A級旅游景區;依托“天藍、地綠、水凈、氣爽”的生態品質和豐富的文化遺存,大力發展以“山脈、水脈、文脈”為主線的鄉村旅游,聚力打造潭獐峽、沿河土家吊腳樓、七層房子、武狀元墓地、協合土法造紙等自然人文景點,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到目前,全鎮已實現旅游產業帶動創業就業300余人,其中20余戶貧困群眾在旅游產業鏈上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