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泥溪鎮,地處七曜山市級生態自然保護區,氣候四季分明,生態資源豐富,山地特征顯著;但同時,其“三高、一低、三差、三重”的深度貧困特征也很明顯。2017年8月,泥溪鎮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深度貧困鎮”。

    坐擁綠水青山,卻未將之轉化為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這對泥溪鎮全體領導干部來說,乃是莫大的恨事。這里基礎設施差、生存環境差、主導產業帶動能力差,脫貧攻堅的底子十分薄弱,為此,泥溪鎮黨委、政府痛定思痛,立志要破解這道難題,讓泥溪走上一條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該鎮利用山地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山地特色產業,探索“三變”改革,推進農旅融合,努力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與此同時,樹立文明鄉風,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奮斗,如今,全鎮綠色產業蓬勃發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快速增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截至目前,全鎮累計減貧457戶1730人,貧困發生率由12%下降至0.12%,其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打造產業基地 盤活林田資源

    眼下,正是泥溪青杠椴木黑木耳菌棒起架的時節,隨處可見一段段青杠椴木菌棒聳立的場景,再經過一夏的陽光孕育和當地特有的山水滋養,青杠椴木上的黑木耳就會如黑色的小精靈,一茬茬地冒出來。

    “今年要不是我這腰不爭氣,就不會只種這兩百來段黑木耳了。”曹翠仙,這個外來媳婦,雖然嫁到云陽幾十年了,說起話來仍然夾雜著家鄉方言。她站在自家菌棒前,一邊系緊腰上的護具,一邊用讓人聽來頗為費勁的話表達著減少黑木耳種植規模的遺憾。

    當初,她從云南嫁到泥溪鎮樅林村,看到夫家住房破舊、道路不通、家庭貧困,頓時像被兜頭潑了一瓢冷水。雖然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差得太遠,但她欣賞丈夫的樸實、勤勞,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只要肯干,我們就不會永遠窮下去!”她對丈夫說。

    他們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溫飽。夫妻二人計議之后,曹翠仙將鄰居的田地借過來種紅薯、土豆、玉米和油菜,日子便一天天有了起色。可是,怎樣才能脫貧,又成了橫在她面前的一道難題。一番考慮,她決定種植黑木耳,同時養豬、養蜂。

    “頭一年就該多種點!”曹翠仙第一次種黑木耳,擔心收成不佳,只試種了一些,可沒想到長勢這么好,頗后悔種少了。于是第二年她種了一千多段黑木耳,當年僅黑木耳一項的收入就接近兩萬元,加上養豬、養蜂和丈夫打零工掙的錢,這一年她家順利脫了貧。

    “要不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我還會加大黑木耳種植規模。”曹翠仙雙手握拳,輕捶腰部說,待她腰上的病減輕了,不光要種黑木耳,還要種香菇。在她眼中,種植業就是她一家的希望。如今,她家早已搬到了公路邊,并開了一個副食店,丈夫仍然在周邊村鎮打零工,一家的衣食是不用愁了。目前她唯一的愿望,是希望病早點好起來,再好好地干一場,走向致富之路。

    曹翠仙對黑木耳種植的青睞,是泥溪鎮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深度貧困鎮脫貧政策的支持下,泥溪黑木耳從原來幾千段發展到80萬段的種植規模,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鎮里把青杠黑木耳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已建成十個青杠黑木耳產業園區,覆蓋全鎮所有貧困戶。

    同時,為全方位盤活山水林田資源,鎮里采取“村集體公司+合作社”“村集體公司+農戶”等模式,集中力量打造“三大產業基地”:在河谷平壩區打造以80萬段青杠黑木耳、40萬袋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基地;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區,打造以6000畝晚熟柑橘、1400畝柚子、1000畝棗子、700畝脆桃為主的水果產業基地;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區,打造以3000畝烏梅、3500畝核桃為主的中藥材、干果產業基地。三大產業基地累計發展特色產業2萬畝以上,貧困群眾覆蓋率達到100%,實現了增綠與增收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了產業價值。

    探索三變改革 激活山水效益

    多年前,桐林社區貧困戶楊春芳每每看到頭頂掠過的飛機,便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坐一回,而如今,坐飛機對他來說已不算多大個事了。他認為,現今的日子是他所處的最幸福的日子。 政府給他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每天花兩三個小時清掃街道,巡防生態林,工作比較輕松。他自己還申請開辦了一個棋牌室,每月有兩千多元收入。而最讓他期待的是,從2018年開始,他家有6畝柑橘地入股到村集體開辦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正等著分紅的日子到來。

    “今年已經掛果了,看情勢,挺好!”一提起入股的事,楊春芳更有了勁頭,興致勃勃地說,一畝地約有40株柑橘樹,一株柑橘樹結果子百把斤,明后年就是豐產期,屆時,柑橘賣了,他這6畝地的分紅不會少。而且,令他高興的是,柑橘苗、農藥、肥料等,都不用入股的農戶操心,全由公司出資購買。作為貧困戶,他們還被優先安排到園區務工,主要的工作就是施肥、除草、打藥、清溝、疏果。他的工資按每天80元計算,一年下來,也能掙六七千元。在他看來,這無異于“一本萬利”。

    楊春芳只是泥溪鎮“三變”改革的其中一個受益者。據了解,該鎮圍繞“改革創新先行鎮”的目標定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資源權制度改革,在黑木耳、香菇、柑橘、烏梅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中,因地制宜地探索農村“三變”改革模式,以村(社區)為單位,組建由村集體農業開發公司、農戶、貧困戶參與的產業聯合體。財政資金投入作為村集體農業開發公司股金,農戶以土地入股,全鎮3.6萬畝土地資源變成資產,4857戶農戶變成股東。產業投產前,由村民參與產業管護并按每天50~80元支付報酬。在股金分配上,村集體公司占股50%,農戶以每畝土地入股占股50%。分紅總共有三次:一次是村集體公司與土地入股農戶按1:1分紅,二次是村集體公司分紅部分按照發展風險基金30%、村集體經濟50%、貧困戶20%進行再分配,三次是村集體經濟分紅部分按照公益事業50%、全體村民50%進行第三輪分配。

    該鎮聯坪村采取“村集體公司+占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柑橘2250畝,村集體公司統一建園管護,304戶農戶(含34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占股50%,村集體公司以財政投入資金入股占股50%,并按投資比例分紅,預計盛產后按每畝純收入3000元計算,占地農戶畝均可分紅1500元,村集體分紅337.5萬元進行二次分紅,全村40戶貧困戶可分紅67.5萬元,村集體經濟可增收168.75萬元。

    按照這種模式,泥溪鎮10個村(社區),將全部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考慮到農戶的短期收益,各園區還采取間種辣椒、菊花等矮桿經濟作物的方式,保障農戶短期有收益。楊春芳即在所處園區的柑橘地里間種了一部分藥材。他說,先試種一些,如果情勢不錯,就加大種植量。說這話時,一種期待的目光,貯滿在他眼眶里。

    推進農旅融合 帶動創業就業

    石缸村貧困戶胡碧清到泥溪農耕故土園來務工前,成天頗為焦慮:丈夫頸椎有病,干不了重活,只偶爾在外接一點零活干;小兒子還在念書,尚不能為家庭減輕負擔;大兒子雖說已讀畢大學在外打工,可碰上疫情,大半年來工作也不太順利,時不時還求助家里。

    今年五月,農耕故土園升級改造,胡碧清被村里安排到這里務工。丈夫是磚匠,耳濡目染,她也懂得一點泥水工的活兒,因此被叫去拌砂石,工資120元一天,高于其他工種。從五月以來的這段時期,她平均每月能務工20天以上,算下來月薪近3000元。

    如今,胡碧清丈夫的病有所好轉,在家養了6頭牛,又種了一些菊花和辣椒,政府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她家的一部分土地租給農耕故土園,每年有近千元的收入。而令她幾乎不敢相信的是,她家作為貧困戶,每年還會無償獲得1000余元的“村集體公司資產收益分紅”。“往年還要交提留款啥的,現在不光不用交這些稅款,還可得干股,哪能想到有這么好的事喲!”胡碧清對眼下境況甚為知足,一個勁夸國家政策好。

    泥溪農耕故土園新近建好了一些面坊等手工作坊,八月份恢復開園后,將優先招聘貧困戶,特別是已經在這里務工的。胡碧清頗擔心故土園升級改造工程結束后,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沒著落。她說自己沒技術,恐怕沒機會去作坊上班。石缸村駐村干部李雙俊鼓勵她說:“只要肯學,就會有機會。”

    “嗯!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胡碧清轉憂為喜,說自己一定要好好干,去爭取這個崗位。

    胡碧清的打工故事,是泥溪鎮推進農旅融合,帶動貧困群眾創業就業的案例之一。近年來,泥溪鎮圍繞“養身、養心”鄉村旅游發展定位,編制并實施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對外交通改造提升等項目建設,扮靚山水顏值,提升山水氣質。

    該鎮巧借自然山水,雕琢品質景區,全面挖掘農耕文化,打造集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體驗、品牌打造、文化展示、研學等于一體的3A級旅游景區農耕故土園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園。同時,依托協合牡丹觀光園,建設“十里牡丹長廊”和潭獐峽觀景平臺,打造國家2A級旅游景區;依托“天藍、地綠、水凈、氣爽”的生態品質和豐富的文化遺存,大力發展以“山脈、水脈、文脈”為主線的鄉村旅游,聚力打造潭獐峽、沿河土家吊腳樓、七層房子、武狀元墓地、協合土法造紙等自然人文景點,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到目前,全鎮已實現旅游產業帶動創業就業300余人,其中20余戶貧困群眾在旅游產業鏈上增收脫貧。

    樹立文明鄉風 激發內生動力

    “廣大父老鄉親:……為提升泥溪良好形象,鎮黨委、政府將和廣大父老鄉親一道,在全鎮持續開展鄉風文明行動和清潔家園行動,大力提倡孝老愛親、鄰里和諧,不大操大辦、不整‘無事酒’,樹立文明鄉風……”

    這是泥溪鎮黨委、政府向全鎮群眾發出的《“建設美麗泥溪·鄉風文明”倡議書》。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泥溪鎮黨委、政府發現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莊院落環境臟亂,農村大操大辦之風盛行。于是,鎮里遵行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擺脫貧困首要不是擺脫物質貧困,而是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要有先飛的意思、先飛的行動”,借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契機,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目標,全力打造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建設美麗泥溪·鄉風文明”行動,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遏制大操大辦,舉行“五星家庭”評選,引導貧困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習慣,進一步激發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在石缸村1組,貧困戶吳桂余看著家門口掛著的“五星家庭”牌子,臉上笑盈盈的,心里美滋滋的。在全鎮舉行首屆“五星”評選時,她家就無可爭議地得到了滿票。

    吳桂余家原住在山上,三間破舊的土坯房,多年風霜雨雪,早已把墻面剝蝕得滿目瘡痍。雖然窮,但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始終不會改變。自全縣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在政府幫助下,吳桂余與丈夫便振奮精神,向貧困宣戰。夫妻倆先后購買了8頭母豬仔及1頭公豬,進行能繁母豬養殖;并在豬圈之上加蓋了一間小屋,同時進行配料加工。隨后,又借助山場優勢,買來1頭母牛飼養。2016年,她家毛收入達到近6萬元,當年就脫了貧。也就在這一年,她家因享受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終于搬離山間土屋,住進山下的三層“小洋樓”。

    自從搬到山下,吳桂余不僅精神面貌變了,甚至連思想意識也變了。“住在山上的時候,要說像山下一樣跳壩壩舞、穿鮮艷一點的衣服,哪敢吶!總覺得羞人呢!——到了山下,卻不一樣了。”在她看來,住在山下,跟城里幾乎沒多大區別。這里不是城市,卻勝似城市,有城市一樣整潔的街道,有城市一樣漂亮的房子;但這里有的,城里卻不一定有,比如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每天傍晚,吳桂余便會約上鄰居大嬸,沿著如水洗過一般的寬闊街道散步,最后來到河畔的廣場上。河對岸即是3A景區農耕故土園,兩岸一橋相連,每當華燈初上,兩岸的大媽大嬸、大叔大伯就聚到河畔廣場上跳起壩壩舞。這時,吳桂余便會跟在后面,盡情地舞動著腰肢。有時候,她們幾個婦女也約起到村里的“夢想課堂”聽聽夜課,“充點電”,了解一些“國家大事”。她還加入了村里的志愿隊,說也該是自己回饋社會的時候了。

    吳桂余一家七口人,除了她和丈夫,膝下還有“五朵金花”,大的兩姊妹已出嫁,余下的三個,一個在讀大學,一個即將進入大學,一個在念高中。老大老二回娘家時,給母親買來唱K歌的話筒,鼓勵母親說:“有了新的生活,就要有新的生活狀態。”叫母親別怕人家笑話,大膽地唱。尚在念書的三姊妹,假期回到家,主動拖地、洗碗、洗衣,為母親分擔家務。

    短短幾年,吳桂余一家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幾年,她家年收入都保持在6萬元左右。照現在的境況,她本可歇下來,只需待在家里做做家務、做做飯便好,但她仍然得空就隨丈夫去山上老房子養豬、養雞,干農活。

    “‘脫貧致富’,脫貧不是最終目的,還得盡快走上致富之路。”吳桂余說,現在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這么好,家家都在往前趕。各家各戶的表現要打分評星,還要堂堂皇皇地貼在墻上公布。這還不算,各家的表現幾個月一積分,達到了標準就可以兌換獎品,肥皂、洗衣粉、米面糧油啥的,都可以兌。哪家都有個面子,生怕落人后面。評起了的臉上光榮不說,就是找媳婦、放婆家都要俏得多。她雙掌相握,緊緊一捏,說:“現在村里的人都在比起干,我們肯定也要繼續努力,干得更好!”

    正如吳桂余所言,如今的石缸村1組已成為泥溪鎮鄉村振興的樣板。這里的房子依山而筑,黃墻碧瓦、錯落有致。每到春來,繁花似錦,蜂蝶飛舞。每幢房子外墻上,都有一則摘自《論語》的名句或是脫貧攻堅宣傳口號,諸如“不學禮,無以立”“幸福都是干出來的”。據介紹,這個點子出自該鎮黨委書記,其目的是要將這些名言警句作為箴言化育民眾,提高全民素質。

    時下,這里正在修渠引水,借以營造泉水繞屋的佳美圖景。駐村干部李雙俊說:“有了水才更有靈氣,才真正完美了。”近兩年,這位來自縣交通局的駐村干部,見證了石缸村的變化,見證了泥溪鎮的變化,見證了這里廣大群眾的變化,這些變化令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記者 李旭忠)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阳城县| 沈阳市| 乌兰察布市| 抚州市| 哈密市| 南和县| 中卫市| 阿坝县| 铜梁县| 永新县| 灵台县| 合水县| 吉安市| 湘潭市| 西青区| 德化县| 阳江市| 青州市| 连州市| 丽水市| 清河县| 马公市| 连州市| 延津县| 台北市| 个旧市| 大渡口区| 鄂伦春自治旗| 太康县| 襄汾县| 新安县| 兴仁县| 阿瓦提县| 项城市| 茂名市| 嘉善县| 崇文区| 渝北区| 汝南县|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