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鄧庭庭 )“在站尋親,讓愛回家;大愛尋親,溫暖回家。”7月27至28日,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尋人助力團來到云陽縣救助管理站,通過“尋親直播間”幫助滯留在縣救助管理站的12名“無名氏”現場認親。
“他會說話嗎?”“她身上有沒有什么疤痕?”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尋人助力團依托快手直播平臺,讓滯留救助站多年的受助人員一一上鏡,讓尋親家屬及尋人直播間的家人們仔細辨認。或是通過直播間家人們提供線索、尋人助力團和縣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及時篩查跟蹤。
救助尋親是最人性化的救助,既能幫助救助對象重返家庭,又能有效銜接當地的社會保障,從根本上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
“滯留在這里的人大多數是有些精神障礙,或是聽力、表達能力有障礙的人員,所以做好救助工作,必須有愛心、責任心、耐心。”這是縣救助管理站每位員工的真實想法。為提高尋親成功率,工作人員通過和滯留人員面對面交談、錄音、錄像、寫字等方式溝通,以“望”(觀察)、“聞”(聽言)、“問”(詢問)、“切”(引導)四法為基礎,反復交流,盡最大的可能搜尋信息。
2020年1月,縣救助管理站協助市外全國多個省市民政部門,通過機構排查和相關鎮鄉、村社溝通查詢,為失聯10年、20年,甚至50多年流浪在外的28人找到了親人,已護送返鄉24人,剩余4人將于近期陸續送返鄉。
近年來,縣救助管理站通過與重慶渝中區公安局人臉識別比對成功后,順利搭上“互聯網+”快車,借助全國救助尋親網、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及時發布受助人員信息及DNA血樣采集比對司法鑒定尋親。利用各新聞媒體平臺、警民救助微信群、緣夢尋人民政救助微信群發表尋親信息等,先后為滯留在站受助人員26人找到親人。
縣救助管理站圍繞照料服務達標、救助尋親、街面巡查和綜合治理、落戶安置、源頭治理、救助管理干部隊伍素質提升六個方面開展專項行動,在關鍵環節上建機制、壓責任、提質量、優服務,進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工作體制機制,推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新時代救助管理服務體系,把一個個破碎的家庭重寫“拼圓”,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