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為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今年以來,云陽縣率先在全市開展脫貧攻堅“百日決戰行動”,確立了“雙零一百”的脫貧攻堅目標,堅持“戰疫”“戰貧”兩手抓、兩手硬,以精準扶貧“十大專項行動”為抓手,保持攻堅態勢,下足“繡花”功夫,壓實攻堅責任,以必勝的決心、務實的舉措,全面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號角。
云陽處于三峽庫區腹心、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2014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62個、貧困人口12.7萬人,貧困發生率12.8%。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云陽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力脫貧轉化出實招,聚焦貧困幫扶求實效,在“精準扶貧”上下硬功夫,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截至目前,云陽全縣162個貧困村全部整村脫貧,貧困人口下降到291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3%。
健康扶貧新模式 居家康養助脫貧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比例居高,化解特殊貧困群體難題是脫貧攻堅最為突出的挑戰之一。近幾年,云陽全力實施健康扶貧專項行動,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體系,創新推進獨具云陽特色的大病臨時醫療救助、居家康復等舉措,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目標已逐步實現。
鳳鳴鎮陽鳳村脫貧戶黃偉軍在2013年突遇車禍高位截癱。“看病把家里的積蓄都用完了,父母老了,孩子還小。”作為家中的頂梁柱,七尺男兒回憶起當年的境遇,禁不住潸然淚下。舉步維艱之際,正是黨和國家扶貧政策春風化雨之時。
2014年,云陽在健康扶貧中創新推出居家康復救助舉措,因病致貧的黃偉軍因此獲得了每月500元的醫療救助費用。經過系統治療和康復訓練后,黃偉軍的身體漸有起色。
去年,云陽又開始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針對不同健康類別的群眾,因病施策、精準施治,推行“123+1”簽約模式。黃偉軍與鳳鳴鎮中心衛生院家庭醫生團隊簽約,1名鄉村醫生和1名衛生院醫師以及1名護士3人組成的團隊開始每月入戶對黃偉軍進行健康指導和康復訓練。
得到更加精細化的醫療服務后,黃偉軍憑著毅力堅持鍛煉,奇跡終于發生了,如今的黃偉軍不僅重新站了起來,還在家門口養殖了幾桶中蜂,打算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的新生活。他的女兒黃海燕也義無反顧選擇了學醫,返鄉做了一名村醫,用最有意義的方式回報社會。
大病臨時醫療居家康復治療救助是云陽健康扶貧專項行動中的創新舉措之一。截至目前,云陽健康扶貧工作已助推了1.1萬戶,3.8萬名因病致(返)貧貧困人口脫貧;建卡貧困患者縣內住院個人自付費用負擔下降到9.26%;“三個一批”均達100%(大病集中累計救治92791人次、慢病簽約服務累計75956人次、重病兜底保障累計7595人次),“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實。
易地扶貧挪窮窩 搬出幸福新生活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地扶貧搬遷,也是我縣精準扶貧“十大專項行動”之一。為了讓村民搬出好日子,搬出幸福感,我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謀篇布局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今年5月,在雙土鎮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集中入住儀式上,22戶搬遷貧困戶拿到了新房的鑰匙,搬進了新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以前做夢都沒想到的事情,現在實現了。在搬進新房的同時,我還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有了穩定收入來源。”營鶴村村民何賢碧自從搬進集中安置點,就像變了個人,跳廣場舞、健身,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搬了新家,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就業。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發展可持續,安置區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是重中之重。對此,雙土鎮依托土地、政策及自然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入云陽縣高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坪東村、營鶴村發展黃花、大米、生態漁業養殖等特色產業,常年提供采摘、管護等崗位,讓搬遷群眾也端上了結實的新飯碗。
“我們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搬遷戶都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他們還可以在扶貧車間務工,能夠安心在這個地方過上幸福的生活。”雙土鎮營鶴村黨支部書記曾佳說。
目前,雙土、后葉、上壩3個集中安置點住房及配套工程已全部完工,75戶貧困戶全部搬遷入住,通過產業覆蓋、扶貧車間等解決搬遷群眾增收難題,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消費扶貧助增收 真情幫扶暖人心
要脫貧靠產業,但產品要賣得出,貧困戶的收入才能有保障。因此,我縣積極創新消費扶貧,強化與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等有效銜接,認定扶貧產品市場主體69個、扶貧產品105個。線下組織“以購代幫”“以購助扶”“預訂預購”行動,各級幫扶單位、幫扶干部助銷貧困戶農特產品861萬元,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動力。
“雞子賣出去了,我心里才踏實了。”近日,在新津鄉太勝村貧困戶王昌明家里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縣商務委的職工干部正在與他商量土雞采購事宜,王昌明看著自己家里的土雞賣出去后興奮溢于言表。
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王昌明養殖的70多只土雞達到出欄條件后,卻無法銷售出去,讓王昌明既心痛又焦急。了解到王昌明家的情況后,作為幫扶單位的縣商務委迅速行動,到太勝村開展消費扶貧活動,采購了王昌明家的50只土雞。當天,縣商務委還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到太勝村23戶貧困戶家中采購農特產品,助力貧困群眾增收。
此外,我縣還在線上開展“直播帶貨”消費扶貧行動,真正促進貧困群眾產品變商品,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
六月,外郎鄉五龍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樹上掛滿了綠油油的花椒,滿山的椒香味沁人心脾。
花椒產業是當地主要扶貧產業,為了拓寬花椒銷路,外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冉曉燕化身主播,在花椒地里對著手機向全國推銷花椒產品。
“花椒味道純正,經濟實惠,特別滿意的一次購物!”直播當天,外郎的花椒受到了網友們的高度評價,一小時不到線上就賣出了600多份花椒產品。
“利用線上網絡直播優勢,用政府的公信力為群眾推廣產品,加大銷售力度,確保貧困群眾產品賣得出、賣得好,才能讓他們真正實現增收。”冉曉燕說。
如今,我縣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直播帶貨”消費扶貧行動,截至目前,全縣網上銷售農特產品407.4萬票3.46億元,其中貧困戶農特產品56.7萬票4624萬元。
同時,我縣還圍繞就業、產業、鄉村旅游、金融、生態、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志智雙扶”等扶貧專項行動,聚焦深度貧困定點攻堅,建立“1+1”幫扶機制和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加強疫情影響分析評估,對未脫貧戶、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對可能返貧致貧的及時進行干預,集中力量,攻克“堅中之堅”,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記者 陳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