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陳小婭 實習生 程禹航)脫貧攻堅戰中,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和作用,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民族鄉脫貧攻堅相結合,全力支持民族鄉改善基礎設施、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在清水土家族鄉譜寫了民族團結進步、助力群眾脫貧奔小康的華章。
用好用活少數民族發展資金
清水土家族鄉歧山村哈格咋廣場作為清水土家女兒會的舉辦地,八方來客曾歡聚于此,共享盛會。今年夏天,廣場正在進行提升工程,新建的兩座木結構土家樓閣,在原有的民族牌坊、“天下第一桌”、白虎圖騰基礎上,為哈格咋廣場錦上添花。
“我們利用50萬元民族發展資金,對廣場進行了硬化,并結合人居環境整治,硬化了壩子,修了兩個木亭,高的木亭用來展示土家文化,比如結婚拋繡球,通過這個提升工程來增加民俗文化元素。”清水土家族鄉歧山村黨支部書記陳方均介紹。
同樣,今年煥發新顏的還有歧山村九組的居民點,按“三檔村”規格,這里被列入清水鄉重點打造的項目,進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字排開的土家建筑間,房前擺設了古老的山鄉農具,地面鋪設了極具設計感的地磚,墻面穿上了弘揚主旋律的“彩繪裝”,還有嶄新的花壇、垃圾分類點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演繹著土家民俗的新風尚。
清水土家族鄉宣傳干事吳錫鑄介紹,該居民點進行環境整治風貌改造,保留了土家特色,突出文化內涵,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改善人居環境。
這些變化和提升,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注入功不可沒。脫貧攻堅以來,我縣已為清水土家族鄉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共計700多萬元,用于基礎設施改善、特色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教育衛生事業等,不僅改善了旅游服務環境,也著實提升了土家兒女的幸福感。
“居民點越搞越漂亮,人的生活環境美觀,疾病也少了,幸福生活到來了,也招來不少游客。”這是清水土家族鄉歧山村村民石朝美的心聲。
“原來的房子是土墻房子、泥巴房子,現在的房子漂漂亮亮的,我們準備開個農家樂。”談到未來的打算,清水土家族鄉歧山村脫貧戶楊光明不僅滿懷期待,更自信滿滿。
文旅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清水土家族鄉是我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龍缸景區的核心景點所在地。近年來,清水土家族鄉立足旅游資源,以“文化興鄉、旅游強鄉”為發展定位,創新傳承民族文化,跳好擺手舞、唱好土家歌、辦靚女兒會、打造特色村寨;完善服務業態、豐富體驗項目、開發精品民宿,文旅融合發展的同時,一大批群眾因此吃上了“旅游飯”。
曾經因病致貧的李發玉早已完成了貧困戶到老板的華麗轉身,他所經營的聚龍閣酒店位于龍缸景區北門,五年的認真經營,讓李發玉的酒店客源穩定,生意紅火,在今年更是扛住了疫情影響的壓力。“如果不是旅游景區開發的話,我們這個地方的人‘翻身’不會這么快。”李發玉深有感觸地說。
如今的清水土家族鄉,民族文化形神兼具,正在旅游事業中大放光彩。
商貿旅游業持續壯大:全面推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著力打造歧山村幸福農家、大堰村土家客棧兩個集聚服務區。新增星級酒店、農家樂7個,推出土家名宴1個、名小吃3個,酒店、農家樂總數達278家,建成集中接待小區8個,發展電商主體132家。
特色農業質效并舉:按照“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業變景點”的思路,推進農旅融合協同發展,引入兩家龍頭企業,將紅心柚、柑橘、桃子、脆李、核桃、葡萄、冬棗等近萬畝經果林。去年已投產5000畝,產量2220噸,產值達1110萬元。
生態康養業漸成規模:優化宜居宜游環境,栽植桂花樹965棵,安裝路燈1050盞,新建廣場8780平方米,十里桂花飄香、十里燈光明亮、十里整潔清爽旅游通道初步形成。完善康養休閑業態,建成康養度假小區5個,可能容納游客近2.3萬人。建成集休閑購物、健身療養、餐飲住宿于一體的歧山康養服務區。
2019年,清水土家族鄉地區生產總值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全鄉鄉村旅游經濟綜合收入實現1.5億元。放眼未來,清水土家族鄉將繼續發揮民族團結、統一戰線優勢,持續走好“生態立鄉、產業富鄉、文化興鄉,旅游強鄉、康養活鄉”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