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村組公路像掛在山脊上的“哈達”,一片片種植園地如鋪在田野上的綠毯,一張張燦爛笑臉似綻放的山花……6月21日,走進南溪鎮金銀村,筆者目睹了這喜人的景象。“村里發生的變化太大了,這一切多虧了我們的駐村干部聶書記。”該村4組村民熊維清眉宇間透露出喜悅之情。
熊維清說的“聶書記”是南溪鎮水市小學副校長、金銀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聶云遠。2018年,聶云遠服從組織的安排,背起行囊,來到了金銀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大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他也因此被中共云陽縣委組織部表彰為2019年度“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談及金銀村情況,聶云遠如數家珍:金銀村山高坡陡,地廣人稀,平均海拔800米以上,距新場鎮6公里,有1050戶3069人,現有貧困戶135戶425人。“初來乍到,村里幾個實職干部也先后辭職,工作蠻有難度的。”
如何帶領大家啃下貧窮這塊“硬骨頭”?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聶云遠深感擔子不輕,責任重大。“通過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積極向鎮委推薦優秀人才到‘兩委’班子中來,努力夯實基層黨組織。” 聶云遠介紹,3名駐村工作隊員兼職了村支兩委的重擔,按照程序,經過民主推薦和組織選拔,積極培養和選拔了4名能人擔綱、村民信服的村委工作人員,為金銀村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從駐村的第一天開始,聶云遠帶領工作隊員和村干部,走村入戶,逐個開展家庭狀況及收支構成摸底、增收規劃等工作,深入宣傳解讀國家扶貧政策,鼓勵有頭腦、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甘蔗、中藥材及黑山羊等特色產業,引領貧困戶入社,采取土地流轉、年底分紅和政策兜底,切實拓寬廣大貧困戶的增收致富渠道。
“天道酬勤,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該村5組貧困戶張學才說,近年來,他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駐村干部的幫助下,大力發展種養業,讓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如今,我家 7口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房子也進行了翻修,3個娃兒讀書還全部享受學生資助政策,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完全可以摘掉‘窮帽’了。”
據悉,該村在引進專業戶發展產業的同時,鼓勵在家的89戶貧困戶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發展到戶產業“戶養一頭豬,戶種一畝菜”,落實到戶業補助7萬余元,預計增收30萬元。
要想富必先修路,一路通才百業興。為切實解決群眾“最后一公里”出行難的問題,助力脫貧攻堅,通過調查、走訪、測算、論證,聶云遠主動向上級申報修路項目,還組織村民出智出力,讓金銀村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截至今年6月,該村已完成4個組近13公里公路硬化,還完成該村碓窩嶺到檬樹村1.5公里連接路的新修和硬化,全村硬化路基本實現了“四通八達”的目標,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
“該入學的一個不少,已入學的一個不走。”聶云遠感慨道,作為山區教育工作者,他深知治窮先治愚,脫貧先重教的道理。除了核實該村貧困學生教育資助外,他還千方百計幫助困難學生。
家住4組的向以國、向以歡兩兄妹一個就讀于雙江中學,一個還在讀小學,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兄妹倆的父親5年前因意外事故去世,母親是廣西人,在父親出事后失聯。“把關愛送上門,把溫暖送進心。”為保證兄妹倆順利完成學業,聶云遠帶領其他兩名駐村工作隊員,努力爭取扶貧資助項目,學校、社會組織、政府要求的一切報表,他們都親力親為,據實為其辦理一切手續,還聯系社會愛心人士,為兄妹倆讀書提供必要的學業費用。“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共同托起鄉村未來的希望。”
和向以國一樣境遇的李露仨姐妹,家住該村8組,父母出走失聯,由年近七旬的爺爺奶奶撫養,主要收入靠老人種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仨姐妹十分懂事,學習也非常刻苦。“仨姐妹每月可享受低保1470元,還爭取到了春蕾圓夢助學行動。”聶云遠說,希望愛心人士通過系列關愛行動,讓鄉村的溫度在社會大家庭中持續升溫。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責任,腳下有力量,這就是聶云遠,一名奮戰在基層扶貧崗位上的駐村第一書記。“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還要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成果,努力答好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收官卷’。”
(通訊員 黃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