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每位教師不容懈怠的責任和義務。近日,桐林小學校長何衛兵及黨員干部一行人又來到了先天性心臟病孩子凌法強家,與孩子談心,為學生送知識,送溫暖,一家人臉上都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
一個學生都不能少
2017年9月,桐林小學統一安排,實行校級領導責任到村(社區),中層干部責任到組,教師責任到戶的分級管理,對轄區內3-15歲適齡兒童進行逐一入戶走訪,摸排過程中發現2名適齡兒童尚未入學。這兩名孩子,一個是智力殘疾,自幼失去父母,與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因家到學校步行約需3個小時,且生活不能自理,入學半年后便輟學在家;另一個孩子是先天性心臟病,在桐林小學附設幼兒園就讀一年后,因就醫,再未入學就讀,在征求家長意見的基礎上,遵循免費教育的原則下,桐林小學賡即成立送教上門工作領導小組,并根據這兩名孩子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詳細的送教上門工作方案和教學計劃,確保了義務教育一個孩子都沒有少。
一門課程都不能少
面對不能接受普通教育的特殊孩子,無疑給從事普通教育的桐林小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兩個孩子到底怎樣教,如何讓送教取得實效,真正讓孩子受益?桐林小學在這樣嘗試:一是落實送教責任人,負責了解家庭及孩子的需求,確保準確性;二是召開送教工作專題研討會,廣泛聽取教師意見建議,確保全面性;三是向特教學校專家請教,指導學校開展送教工作,確保科學性;四是不斷完善和優化送教課程,確保針對性;五是及時反思和總結,確保有效性。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針對智力殘疾的孩子桐林小學開設了識字、計算、手工、飲食起居、個人衛生、個人形象、音樂、舞蹈、健康教育等課程,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桐林小學開設了語文、數學、美術、道德與法治、文明禮儀、健康教育、體育常識、手工等課程,對于這兩個特殊的孩子,桐林小學一門課程都沒有少。
一個老師都不能少
要提高送教上門教學質量就必須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根據課程設置及孩子年齡特點,桐林小學優選專業契合度高的老師成立20多人的送教團隊,團隊中有校級領導,有中層干部,有小學學科骨干,有幼教精英,以“用心澆灌,靜待花開”為送教理念,以“職責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標上合”為具體要求,扎實開展送教上門工作,切實做到一人一案,一課一案,一課一反思,一月一小結,一期一評估。疫情期間,桐林小學也絲毫沒放松對送教孩子的線上教學,從疫情防控知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從家庭衛生到居家鍛煉……對特殊孩子的教育,桐林小學一個老師都沒有少。
回顧三年的送教歷程,桐林小學師生有過迷茫,但教師們沒有放棄,學校沒有轟轟烈烈的感人事跡,有的只是默默無聞的平凡足跡,寒來暑往,斗轉星移,教師們沒有落下一節課;無需他人的鮮花和掌聲,只需家長的滿意和孩子的微笑,桐林小學會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用心、用情一如既往地做好送教上門工作,讓領導放心,讓群眾滿意,讓我們一起“用心澆灌,靜待花開”。
(通訊員 萬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