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而出,神秘來襲,恐龍天下,世界普安。2017年,在云陽縣這片土地沉睡上億年后,史前動物恐龍以化石形式與世人見面,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鑒定,云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橫空出世
普安恐龍化石群震驚世界
2017年,在重慶市云陽縣普安鄉老君村,這個小小的村落聚集了國內所有恐龍化石研究者與愛好者的目光,甚至在遙遠的歐美,眾多恐龍研究者都驚訝得放下了手中的地質錘——一座世界罕見的恐龍化石遺址在此被發現。
早在2015年1月,云陽縣清水鄉一位青年農民,在普安鄉老君村一處山坡上,發現了少量的骨頭狀石頭,石頭幾經周折傳到相關部門手中,經過專家鑒定及現場踏勘,被認為這塊石頭的發現地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群,可能來自侏羅紀時期。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恐龍化石密集埋藏在一起?據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初步分析,1.8億至1.6億年前,云陽地區為古湖泊(古巴蜀湖)邊沿,成群的不同種類的恐龍生活于湖邊,一次或多次突發災害事件(如泥石流、大洪水、持續暴雨等)導致大量恐龍死亡。在河流匯入湖泊三角洲地帶時,河水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恐龍骨胳隨之沉積下來并形成化石。
隨著云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保護工作全面啟動,技術人員根據露頭情況劃出三個核心區對恐龍化石進行了露頭調查,同時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科院、自貢恐龍博物館等部門與機構的專家到現場技術指導。
更大的驚喜出現:云陽恐龍化石露頭橫跨云陽縣四個鄉鎮,分布范圍沿地層走向長達15公里左右,經發掘,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具特色的侏羅紀原址大型單體化石展示墻就此浮出水面。
據探測,云陽縣普安鄉長達150米的單體恐龍化石墻,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十分罕見。恐龍化石墻含17個化石富集小區,化石墻下仍有大量恐龍化石,埋藏深度至少20米。
在2017年6月28日重慶市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該恐龍化石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先后得到了國內多位著名恐龍學家的支持與肯定,包括世界權威古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以及有“中國龍王”之譽的董枝明研究員,都對這個恐龍發掘地進行了書面鑒定認可,一致認為這個恐龍化石群是我國乃至世界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發現,且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極有可能彌補中侏羅世恐龍研究多項空白,甚至讓一些新的恐龍物種得以揭示。
罕見的大型恐龍集中埋藏地
化石數量已“現身”近1萬塊
在專業團隊的發掘工作中,先后使用了國內先進的創新技術,如物探測試、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測、現場高清視頻監控、傾斜攝影等。隨著工作的進行,各類恐龍化石種類破土而出,讓世人震驚。
目前已經發掘暴露出來的化石有基干蜥腳型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此外還有蛇頸龍類、龜類等水生爬行類動物化石和雙殼類為代表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據資料顯示,盡管重慶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之一,但早前的眾多恐龍化石發掘地都是單一地點、單一時代的單一骨架或零散的化石,沒有成群的、多種類的恐龍化石集體埋藏在一個地點。隨著專業團隊深入挖掘,表明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群具有分布范圍廣、時代跨度大、資源量大、種類豐富等特點,世界罕見,令人驚嘆。
其中,恐龍化石露頭調查結果表明,沿下沙溪廟組巖層走向上約5公里長范圍內均有化石露頭,恐龍化石核心區出露長度達550米。通過發掘工作,目前已形成長度150米、厚2米、高6~10米的“恐龍化石墻”,墻體面積1155平方米,含17個化石富集小區。據探測,“恐龍化石墻”下仍有大量恐龍化石,埋藏深度至少20米;距核心區約一公里遠的更古老的中侏羅世新田溝組地層中,同樣有較密集的恐龍化石出露。
而普安恐龍化石遺址屬于“異地集群埋藏”,也就是說,眾多恐龍在其他地方死后,尸體受泥石流、洪水等外因搬運聚集到同一區域。化石群內的化石雖然排列較為紊亂,但時代跨度卻特別大,中侏羅早中晚期多個地層中都有恐龍化石分布,現在的露頭分布地帶已經超過18.2公里長,是西南地區繼四川自貢與云南祿豐之后又一個大型恐龍集中埋藏地。
隨著研究的深入,表明云陽普安恐龍生活時期處于恐龍演化的關鍵時期,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早期是恐龍演化的關鍵時期,許多亞類群的出現以及一些重要特征的出現,比如恐龍巨型體型的演化,都發生在這一時期,但相對而言,在世界范圍內,這一時期的化石紀錄都較為貧乏。云陽普安新田溝組有較為豐富的恐龍和蛇頸龍化石,很可能填補了世界上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早期恐龍時空分布上的一個空白。因此,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具有填補恐龍演化序列空白的潛在重大研究意義。
自2017年6月28日新聞發布會之后,相關人員已對云陽“恐龍化石墻”進行了清理和保護工作,目前形成的化石墻效果更好,化石墻表面的化石數量已“現身”近1萬塊。
又現恐龍新種,為大型植食性恐龍
可能填補中侏羅世一些恐龍類型
重慶云陽恐龍動物群沙溪廟組發現恐龍新種——普賢峨眉龍。其中,“普賢”是種名,歸于峨眉龍屬。這是繼重慶云陽恐龍化石群新田溝組發現磨刀溪三峽龍和普安云陽龍兩個新種后,再次在該縣發現的恐龍新種。
此次研究發現的普賢峨眉龍為2017年在云陽沙溪廟組出土的保存完整度約為40%的一個恐龍個體,發現的化石標本包括部分關節保存的椎骨、前肢、后肢,以及單獨保存的鎖骨、肋骨等材料。
經過研究人員詳細對比研究,發現出土的化石在特征上與目前已知的峨眉龍屬7個種有明顯區別,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如所有薦前椎后凹,中部頸椎具復雜的氣腔構造,背椎側凹被次級隔板分隔,前部尾椎神經棘末端向后擴展,肱骨三角肌嵴指向后外側,尺骨與肱骨比為0.69。
經過復原裝架,普賢峨眉龍為一只成年的大型植食性恐龍,體長約為16米,站立時,頭離地面高度可達8米以上。重慶市208地質遺跡保護院研究人員譚超介紹說,峨眉龍屬是屬于中國中侏羅世主要的代表性恐龍之一,本次峨眉龍屬新種在重慶云陽發現,代表峨眉龍屬分布范圍的擴大,同時豐富了峨嵋龍屬的一個類群,對于研究峨眉龍屬個體演化發育和遷徙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重慶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群包括新田溝組和沙溪廟組恐龍動物群。在時代上屬于早侏羅世早期到中侏羅世晚期階段,這一階段以前在世界范圍內很少發現恐龍化石。此次對沙溪廟組恐龍動物群的研究發現可能會進一步填補中侏羅世一些恐龍類型,對研究透徹中侏羅世恐龍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演化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普賢峨眉龍發現的相關論文已于4月3日,在SCI期刊《HistoricalBiology》在線發表。
屬于恐龍的時代結束了,但即使在今天,那些恐龍的秘密仍不斷讓世人驚嘆。比如,在曾發現“世界規模最大的侏羅紀原址單體化石墻”的云陽縣普安鄉,日前就有新的恐龍謎團浮出水面——在之前的保護及發掘工作中,科研人員在比化石墻所在地層更老的地層中也發現了恐龍化石,更為重要的是,該層位發現的恐龍化石具有填補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這一時間段恐龍演化序列空白的潛力。
在未來,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群將會被打造成為侏羅紀公園,公園規劃項目有恐龍博物館、恐龍化石遺跡館、侏羅紀商街等,屆時,將為廣大游客帶來恐龍主題探奇之旅。
(記者 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