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而出,神秘來襲,恐龍天下,世界普安。2017年,在云陽縣這片土地沉睡上億年后,史前動物恐龍以化石形式與世人見面,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鑒定,云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橫空出世
普安恐龍化石群震驚世界
2017年,在重慶市云陽縣普安鄉老君村,這個小小的村落聚集了國內所有恐龍化石研究者與愛好者的目光,甚至在遙遠的歐美,眾多恐龍研究者都驚訝得放下了手中的地質錘——一座世界罕見的恐龍化石遺址在此被發現。
早在2015年1月,云陽縣清水鄉一位青年農民,在普安鄉老君村一處山坡上,發現了少量的骨頭狀石頭,石頭幾經周折傳到相關部門手中,經過專家鑒定及現場踏勘,被認為這塊石頭的發現地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群,可能來自侏羅紀時期。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恐龍化石密集埋藏在一起?據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初步分析,1.8億至1.6億年前,云陽地區為古湖泊(古巴蜀湖)邊沿,成群的不同種類的恐龍生活于湖邊,一次或多次突發災害事件(如泥石流、大洪水、持續暴雨等)導致大量恐龍死亡。在河流匯入湖泊三角洲地帶時,河水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恐龍骨胳隨之沉積下來并形成化石。
隨著云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保護工作全面啟動,技術人員根據露頭情況劃出三個核心區對恐龍化石進行了露頭調查,同時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科院、自貢恐龍博物館等部門與機構的專家到現場技術指導。
更大的驚喜出現:云陽恐龍化石露頭橫跨云陽縣四個鄉鎮,分布范圍沿地層走向長達15公里左右,經發掘,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具特色的侏羅紀原址大型單體化石展示墻就此浮出水面。
據探測,云陽縣普安鄉長達150米的單體恐龍化石墻,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十分罕見。恐龍化石墻含17個化石富集小區,化石墻下仍有大量恐龍化石,埋藏深度至少20米。
在2017年6月28日重慶市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該恐龍化石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先后得到了國內多位著名恐龍學家的支持與肯定,包括世界權威古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以及有“中國龍王”之譽的董枝明研究員,都對這個恐龍發掘地進行了書面鑒定認可,一致認為這個恐龍化石群是我國乃至世界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發現,且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極有可能彌補中侏羅世恐龍研究多項空白,甚至讓一些新的恐龍物種得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