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丁小煒,重慶云陽人,軍旅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軍事文學委員會委員。著有詩集《不朽之旅》、散文集《心靈的水聲》《一路盛宴》、長篇紀實文學《在那遙遠的亞丁灣》《一腔無聲血》等。曾獲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第十屆解放軍文藝新作品獎、全國海洋文學大賽金獎。
封面新聞記者 陳穎
“沒有不可逾越的冬天,回首一切已成從前……”實力派歌手韓磊演唱的曲目《大愛如光》于5月28日上午發布后,備受好評。
不少人留意到詩意又溫情的旋律下,歌詞帶來的畫面想象和樸實情感也尤為真摯。
“戰疫以來,很多優秀歌曲如雨后春筍般噴薄而出,但如何懷著誠意去創作,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態度。”
作為知名的軍旅作家和詩人,丁小煒開始萌生要寫一首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并給大眾以慰籍的作品。
“當我把這個想法和作曲家張宏光老師溝通后,我們一拍即可,并請來了韓磊老師演唱。”
日前,丁小煒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與我們分享了《大愛如光》的背后故事以及他的思考和表達。
關鍵詞:《大愛如光》
歌詞靈感來源于網紅熱語
有人說,一首歌,旋律是重中之重,歌詞則是點綴與配圖;然而也有人越發推崇資深音樂人張亞東近年來的一個觀點:歌詞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引導聽音樂的人,發現另一種余味。
封面新聞:目前作品出來,滿分一百分的話,你打多少分?遺憾的地方有什么?
丁小煒:90分吧。我平時寫非虛構、散文、詩歌作品較多一些,歌詞作品寫得不是很多,同時寫歌時習慣走傳統路線。遺憾之處還是覺得創新度有所欠缺,略有些中規中矩。
封面新聞:幕后是怎樣的契機和背景,參與到這次創作中的?
丁小煒:我一直覺得,好的作品都有時代和事件出處,但又超越了時代和事件。當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文藝不能缺席這場偉大的戰疫斗爭。面對災難,我們這個民族所煥發出來的大勇敢、大堅強、大道德,撞擊著每個人,溫暖著每顆心,也構成了一道精神風景線,這就是藝術創作最寶貴的財富。
戰疫以來,很多優秀歌曲如雨后春筍般噴薄而出,但不可否認,真正傳唱度高和生命力強的作品還不太多。如何找準作品的切入點,懷著真正的誠意去創作,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態度。正是基于這個出發點,我萌生了要寫一首觀照過去、現在與未來,能給蒼生以持續慰藉的作品。
封面新聞:完成這首詞,您花費了多少時間,前后曾修改了很多次嗎?
丁小煒:寫初稿大概用了半天時間,我的習慣一般是把想表達的東西先寫出來,再放一放,沉淀沉淀。具體改了多少次都記不起來了,寫出來后與很多老師討論修正過。同時,我要不斷適應曲作者的表達感覺,盡量去尋找他與我的認同點。
封面新聞:靈感來源哪里?
丁小煒:靈感來自這次疫情中的兩句網紅熱語,“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再比如,疫情期間普遍認為的“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等觀點,都是靈感來源。而“時代的一朵光,蒼生的一片天”這兩句,不用我細說,人們都能明白它的意向。
關鍵詞:寫詩和作詞
“只要有所思就要一直走下去”
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說過一句話:“寫作如同收獲果實,有它自己的季節。太早了,果實是酸澀的。太遲了,果實會掉落和腐爛。”丁小煒說,對此他感同身受。在他的創作中,第一時間的感覺是無法復活的。
封面新聞:歌名是《大愛如光》,您所理解的大愛是怎樣的?
丁小煒:泰戈爾說過一句話,“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魯迅先生也說過一句話,“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想,他們這兩句話就是我對歌名《大愛如光》的理解,正如結尾時唱的那樣“你我溫暖匯成川,看那光芒滿人間。”
封面新聞:這次和歌手韓磊合作,算您的“跨界”么?
丁小煒:與韓磊老師合作是第一次,但作詞于我來講不算是跨界,以前也寫過不少軍旅歌曲,與王和聲、曉其、曹進、李紹彰等作曲家,以及王麗達、祖海、湯俊等歌唱家也都合作過。
封面新聞:之后還會不會有興趣參與詞的創作?
丁小煒:我想,只要有所思,有表達的欲望,有贊美的激情,作詞之路還是要一直走下去的。
封面新聞:作詞和寫詩的異同,在您看來有哪些方面?
丁小煒:從其種意義上講,作詞要難于寫詩。寫詩盡可以隨性表達,無拘無束。而作詞必須用好“限制”這塊磨刀石,戴著鐐銬把舞跳好,要更加講究朗朗上口,更加注重節奏把握,更加適應音樂發揮。
我認為作詞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字面的意思和背后的意義,通過“雙關”準確呈現,達到讓聽者心領神會、心悅誠服、心頭一震的目的,此非一日之功。當然,要把詩寫好也不容易,詩有詩的難為之處。
封面新聞:創作是需要刺激和敏感的,如何能一直飽有創作的動力和初心?
丁小煒:這其實是一個“我要寫”和“要我寫”的問題,作家都會遇到。“我要寫”是表達的渴求,這是發自內心的動力;“要我寫”是職責使命,作家要用作品說話。最終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寫下去,在寫下去的過程中尋找快樂。這個問題也可以用我正在創作的2部作品來回答。
一部是《秋山幾重》,以抗戰烽火及戰后中日兩國歷史變遷為背景,通過一對深深相愛的中日青年坎坷命運,揭示人性美好及家國情懷、民族命運與個人愛恨的關聯。另一部作品,是承擔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人民英雄——國家記憶文庫”中的《江姐》寫作任務。這是一個命題作文,但我有信心把這部作品寫好。通過創作作品,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正是一個軍旅作家的初心。
關鍵詞:軍旅生涯
“從軍之路指引著我精神的走向,軍旅生涯展開著我廣袤的文學背景''
義無反顧地從大山深處通過從軍之路走向山外,最終成為軍旅作家、軍旅詩人,出版散文集、詩集和長篇紀實文學,丁小煒的作品中總能看到24年軍旅生涯,對他的諸多影響。好似軍旅生涯已融進了他的骨髓中,他卻用另外一個廣袤的文學世界,固守著一個個記憶中的夢想與煙火。
封面新聞:作為知名的軍旅作家和詩人,曾經的軍旅生涯對你意味著什么?
丁小煒:我想,每個詩人的內心,都保存著一張隱秘的詩歌地圖。從軍之路指引著我精神的走向,軍旅生涯展開著我廣袤的文學背景。我樂意以自己的眼光和感覺,去描繪當代軍人的鐵骨柔腸;我渴望在生活和寫作之間尋求一個支點,支撐起自己卑微的快樂。
封面新聞:期間的哪些記憶令你最為印象深刻?
丁小煒: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十年前我在亞丁灣護航的經歷。從亞丁灣回來后,我出版了一部報告文學《在那遙遠的亞丁灣》。五個多月的海上生活,我習慣了在戰斗部署的鈴聲急促響起時保持鎮定;習慣了用銹黃的水洗臉刷牙;習慣了對一只飛鳥和一朵云彩保持長久的凝望……我的文字只是一枚青澀的果子,直白而笨拙,但它承載了護航官兵的精神重量,我因此自豪和驕傲。
封面新聞:軍隊生活相對來說約束和規矩偏多,但詩人、作家卻相對要求創作者有自由開闊的思維,您是怎么做到平衡這兩者的?
丁小煒:軍隊生活的約束多是行為和紀律上的,軍隊生活對作家、詩人的思維約束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寫軍旅題材與寫社會題材,在思維能力和想象空間上,不存在多少異同。比如莫言、劉震云、閻連科等優秀作家,他們的成名作都是在部隊期間寫出來的,同時很多退出現役的作家,還在孜孜不倦地創作軍旅題材作品。
真正沉醉于軍旅的人,離開軍營后反而會滋生很多不習慣。軍旅對于文學創作者來講,是一片取之不竭的富礦。對我個人而言,我不想過分強調自己對軍隊的熱愛,我對軍隊的感情表現在我的文字當中。一旦深入到了這個集體,所有的約束都可以忽略不計。一句話,永遠不要熄滅自己的夢想。
封面新聞:有想過如果不當詩人和作家,您會從事什么職業嗎(軍人除外)?
丁小煒:如果不當詩人和作家,我希望做一個好廚師。和作家一樣,給人們帶來美與精神的享受。
封面新聞:2020年的愿望是什么?
丁小煒:今年的愿望,是順利完成“我要寫”的小說“要我寫”的紀錄片腳本。
《大愛如光》
作詞:丁小煒
作曲 :張宏光
演唱:韓磊
沒有不可逾越的冬天
回首一切已成從前
時間滴滴答答
找不到暫停鍵
人間幾度風雨
燈火依舊闌珊
沒有不會到來的春天
推開門窗就在眼前
光陰一寸一寸
漫過了每張臉
夢里出走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萬物向陽生一路相依伴
滾燙初心問你可曾改變
時代的一朵光
蒼生的一片天
你我溫暖匯成川
看那光芒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