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50歲的汪紅秀是土生土長的石門人。家里有4口人,一兒一女,在外打工并已成家,丈夫身患癡呆癥閑居在家。在吳小林的幫助下,她發揮種莊稼的優勢,長期在基地里打工。“去年,除了流轉土地分紅外,還在基地打工掙了萬把塊‘外快’呢!”汪紅秀喜滋滋地說,“如今政策好,老板待人蠻不錯,靠一雙勤勞的手,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的。”
正當基地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吳小林一籌莫展。“政府引領,提前謀劃,技術先行,科學施策。”吳小林說起種植蔬菜很在行,他利用疫情在家期間,在網上仔細查詢了產業發展信息,并認真盤算和規劃。家住人和街道的農技專家黃道春與吳小林“強強聯手”,一個出技術,一個出資源,泡在基地里,指導工人除草、養土和備耕,還通過網絡傳授蔬菜栽培、管護、施肥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
寒冬終究阻擋不住春天的腳步。今年復工復產后,吳小林下足“繡花”功夫,采用間種與套種相結合的方式,發展了豇豆、辣椒、茄子、蘿卜及西瓜33.3公頃,預計產值100余萬元。他還與萬州、云陽部分超市通過網絡達成采購協議,商販直抵石門原產地銷售,帶動30戶村民戶均年收入8000余元。“‘田園超市’開到家門口,群眾腰包鼓鼓的,脫貧摘帽奔小康指日可待了!”
家住興柳村5組的陳太碧是建卡貧困戶,40多歲,家有四口人,小孩讀小學,丈夫長年在外務工。“我一直在這里務工,從栽種、管護到采摘,我都是‘滿勤’,都說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嘛!”在基地里,筆者見到了陳太碧,她搭完最后一根西紅柿架子,輕輕拭去額上的汗珠,臉上樂開了花。
又是一年春耕忙,種下蔬菜奔富路。連日來,石門鄉田間地里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大家忙著在基地里種下一株株蔬菜幼苗。“種下蔬菜就是種下了希望,別看現在是幼苗,進入采摘期,大家就等著數票子了。”吳小林和村民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通訊員 黃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