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劉,今天這個椿芽炒蛋香得不得了,快來嘗嘗!”“快來喲!不然被我們全吃完了,老劉莫埋怨別個……”4月的農村,空氣又甜又鮮,植物正一茬茬地拔節,正是春耕好時節,云陽縣泥溪鎮桐林社區的俊祥香菇基地近一個月來也格外忙碌,來務工的村民們正忙著裝菌袋。到了中午吃飯時,把兩張長木桌拼在一起,大家站的站,坐的坐,一邊端著碗大口吃飯菜,一邊大聲說笑,他們臉上的笑容簡直要把春天里的陽光比下去。
被村民們取笑最多的“老劉”,就是俊祥香菇基地的負責人劉俊。已經52歲的劉俊祥,長得憨厚,無論對誰,臉上總是掛著很隨意的微笑。可村民們都知道,劉俊對人隨意得很,對事卻格外認真、執著,他大半輩子過下來,吃了數不清的苦。
通途到坦途 交通先行補短板
泥溪位于云陽縣七曜山生態自然保護區內,全域海拔188米至1290米,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貧瘠,是全市深度貧困鎮之一。“太苦了,我整天在地里干活,還是湊不齊孩子們的學費,大家都窮,連借錢的地方都找不到。”劉俊說起家鄉以前的貧困面貌,還是忍不住連連搖頭。后來為了生活,他和妻子開始外出打工。
“在外面打工的時間越長我越不得勁兒,我總是琢磨著,等到年紀大了,誰還要你?回到家也找不到錢,那才是進退兩難。”盡管在外面干得不錯,2008年,劉俊還是選擇回到家鄉創業,他找了個合伙人一起種起了香菇。可是才干了兩年,合伙人就跑了,因為太累。
沒有產業路、機耕道,無論是產菇之前運送木頭、菌棒,還是產菇后運香菇到主干道,全靠自己肩扛背挑,被壓得喘口氣都累,每天腰酸背疼不說,還特別耗時費力,產業遲遲上不了規模。
和劉俊一樣,被交通難題困擾著的,還有桐林社區2組的貧困戶張建成。2008年,因在外務工時不小心出車禍后,張建成便留在家里養殖生豬。養殖場雖然靠近路邊,卻和交通便利完全沾不上邊,而問題就出在“路”上。“這條泥巴路不爭氣,天氣不好的時候,車子開不上來,飼料都運不上來,只能靠自己深一腳淺一腳地去背。豬兒出欄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天氣不好,運不出去急死人。”張建成回憶起往昔還急得直擺手。
因為交通不好,香菇地、養殖場的規模一直難以發展起來,這不僅成了劉俊、張建才的一塊心病,也成為不少村民想要發展經濟產業的攔路石。
2017年,泥溪被確定為全市深度貧困鎮,成為云陽縣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全鎮構建起市、縣、鎮、村“四位一體”攻堅體系,云陽縣與市政協辦公廳扶貧集團各成員單位攜手共進,成立了泥溪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與全鎮人民一起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自此,泥溪鎮的脫貧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公路通,百業興。為突破交通困局,泥溪不斷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在路、水、電、訊、房、環保生態等方面補齊基礎設施的短板,在實現道路村通達、組通暢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據統計,2017~2020年,泥溪鎮實施通達通暢57個公路項目,硬化公路116.804公里。
2018年年初,桐林社區2組的泥結碎石路變成了水泥路,以往的交通困擾變成了過往云煙。“交通方便了,技術、市場都不是問題,去年豬肉漲了,我養了100多頭豬,賣出了近百萬元。”由曾經的貧困戶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張建才笑得合不攏嘴。
路,不僅要通起來,還要快起來!今年1月13日,從云陽縣龍角鎮到泥溪鎮唯一的主干道——S507龍角至泥溪段升級改造公路正式通車。這意味著過去平均不到5米的道路寬度,拓寬到了7.5米,速度達到30km/h,農特產品進城時間從1個半小時縮短至50分鐘。
梁兵是泥溪鎮石缸村的村民,2016年,梁兵返鄉創業,流轉了當地1300畝土地打造農耕故土園項目,用于發展鄉村旅游業。項目涉及農戶183戶,其中包括37戶貧困戶,在2017年7月正式開園以來,平均每周接待四五百人,營業額超過2萬元,帶動貧困戶平均每戶增收上萬元。
但過去平均不到5米的道路寬度,只能行駛19座以下的中巴車,想要大規模接待旅行團游客,交通成了最大的“攔路虎”。現在公路升級改造后,梁兵的心終于落到了肚子里:“按照道路建設標準計算,基本所有旅游車輛都能進來。等到開啟和旅行社的合作,每年游客量可以實現30%~40%的增長,每年增收至少60萬元。”
![]() |
小種植到大產業 利益聯結促增收
“8”“32”“42”這幾個數字對于劉俊來說,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這是2018年、2019年以及今年,俊祥香菇基地的香菇大棚數量。劉俊一直心心念念著的規模化香菇種植,終于變成了現實。當年他曾向何隊長許下的諾言,也實實在在地踐行了,不差一分一厘。
2017年,當市政協辦公廳扶貧集團駐云陽縣泥溪鎮工作隊的前任隊長何禮兵來到俊祥香菇基地時,劉俊正忙著搭竹棚子。他們兩人沒有寒暄和繞彎子,何禮兵笑著問:“我們給你找錢、找地、找人,你有沒有信心把香菇做大做強,幫周圍的村民一起找錢?”劉俊回答得同樣毫不含糊:“有啥不敢的,你們給我搭多大的舞臺,我就唱多大的戲!”
搭舞臺容易,搭一個好舞臺卻難。為探索一條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路,盤活整村、全鎮的產業發展,泥溪鎮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制定利益聯結機制,將村民和產業緊密聯結在一起,激發大家內生動力。
在泥溪鎮政府的主導下,2018年,桐林社區集體公司用產業發展補助資金入股,俊祥香菇基地以現金和技術入股,全村38戶貧困戶則采用到戶產業資金入股,共發展起香菇10萬袋,實現總收入45萬余元,給66戶建卡貧困戶累計分紅13278元,其中最高的一戶貧困戶分紅481元。
在當地政府提供的舞臺上,俊祥香菇基地把戲越唱越大,越唱越好。2019年,基地繼續擴大規模,發展了30萬袋;2020年,預計發展香菇40萬袋,社區集體經濟純收入預計增收30萬元。
香菇基地的發展壯大直接和間接帶動了當地63戶貧困戶增收就業。桐林社區3組的貧困戶于海近兩個月一直在香菇基地務工,在裝袋機流水線上的機位上,他一邊麻利地使用扎口機給菌棒封口,一邊告訴記者,村里發展了產業,來這做工,每月能掙近3000元,還能就近照顧小孩,一點兒不比在外頭務工差。
“我這些年的努力總算有點價值,沒有對政府食言,也沒有對鄉親們食言!”劉俊難得地嚴肅起來,正色說到。而一旁吃完飯的鄉親們紛紛附和:“老劉,好樣的!”聞言,劉俊又笑開了。
日正高懸路正長。在特色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泥溪鎮堅持“不以農業產業的大小、多寡論英雄,價值為先,實現產業可持續”,力求帶著鄉親們在脫貧致富的“逆襲”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為此,泥溪鎮持續推進品牌發展戰略,以質量求發展,以品牌立市場,以效益富群眾。加快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和“三品一標”認證,在泥溪青杠黑木耳已獲得“國家有機食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等品牌認證基礎上,持續推進泥溪黑木耳、香菇等農特產品的溯源系統建設,提升農特產品市場競爭力。
據了解,今年,泥溪鎮還將持續推進60萬段青杠椴木黑木耳產業園、40萬袋香菇產業園、5500畝晚熟柑橘園、3000畝烏梅園、農耕故土園、一二三產業融合園“六大園區”農業體系建設。組織有勞動能力的在家貧困戶戶均種植辣椒、菊花產業2畝以上,實現“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其中,聯坪村的貧困戶李世成,在外務工時被機器壓到手,右手手肘以下部位截肢后,一直在家干些農活。去年,他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種了1畝辣椒和1畝菊花,一年賣了3000余元。嘗到甜頭后,今年春耕,他分別將辣椒和菊花擴大到了2畝。“除了管護村里的柑橘地,我再賣些辣椒和菊花,一年下來也有好幾萬元,家里的開支夠了。”李世成笑呵呵地說。
![]() |
等靠要到自奮蹄 精神振奮拔窮根
走進泥溪的各個村落,記者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粘貼著一個小牌子。仔細看,小牌子上寫著戶主名字,以及一個兩欄五列的評比表,其中上欄的“衛生整潔星”“孝老愛親星”“誠信守法星”“鄰里和諧星”“興業致富星”便是具體的評比內容,下欄則是相對應的空格,用以粘貼表示優秀的五角星。
“這個牌子是五星家庭評比牌,別看它個頭小,發揮的作用可不小呢!”泥溪鎮政法書記、副鎮長李志銀解釋,脫貧攻堅,首先要從思想上“拔窮根”,喚醒貧困群眾的進取意識、主體意識和自律意識,為進一步堅定信心決心,激發勇氣斗志,全鎮自今年4月起,開始實行五星家庭評比活動。
在勝利村村民黃建斌家門口,被整整齊齊地貼上5顆星的評比牌在陽光下顯得十分鮮艷。記者走進黃建斌的家中,發現家具擺放有序,地面、墻面干凈整潔,令人舒心。“人都是有上進心的,都想被表揚、夸贊,這個五星評比活動一搞,大家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家家戶戶都爭取多得一顆星。不知不覺間,村里吵架鬧矛盾的,亂倒垃圾的少了,孝順父母、辛勤勞作、文明禮貌的多了。”黃建斌表示,下個月還要再接再厲,爭取繼續得到5顆星。
勤勞、文明、互助等優良的民俗鄉風要大力提倡,積極調動,而盲目攀比、亂整“無事酒”借機斂財等歪風邪氣則需及時打壓制止。為此,泥溪鎮再出實招大力整治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亂整“無事酒”的不良行為。
自2018年5月份起,泥溪鎮出臺了禁止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倡議書,明確紅白喜事宴席不超過20桌,除內親外禮金不超過100元,并發動各村的村支兩委、鄉賢以及鎮宣傳隊,進村入戶開展宣傳活動,給村民們講陳規陋習蔓延的危害,闡明反對高額彩禮、簡化婚喪程序的必要性,并逐戶指導村民簽訂《禁止參與禁辦酒席承諾書》。
通過扎實開展預防宣傳、深入摸排、建立臺賬、入戶勸導等工作,泥溪鎮共有效勸阻了滿月酒2起、升學宴3起,目前“無事酒”“大操大辦”現象大幅度減少,村民們也為此項整治行動豎起了大拇指。
“泥溪鎮本來就是一個深度貧困鎮,大家的經濟條件也算不上很好,就我家來說,一年送出去的份子錢差不多要4萬元,每到年底要出去借錢掛禮才周轉得來。經過整治后,村里‘無事酒’‘大操大辦’的現象幾乎沒有了,我心里也踏實了,今年可以過個安心年。”勝利村村民楊柱清表示。
只有從精神上真正地“站”起來,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相信我能、我行,才能為泥溪的“逆襲”之路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為此,泥溪鎮黨委書記陳宇表示,全鎮將繼續堅持智志雙扶,以建設山清水秀美麗泥溪為主題,在全鎮范圍內常態化開展“身邊的脫貧故事”“五星家庭評選”“定家規立家訓”“頒發脫貧榮譽證”等行動,進一步提升全鎮的形象品質,充分展現泥溪人文魅力,不斷增強村民的發展意愿和能力,使全鎮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記者 段斯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