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溪村村民正在查看中蜂筑巢情況。記者 龍帆 攝
秀麗的青山間,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順著山勢蜿蜒而下,精致的登山棧道順水而建。岸邊,9棟造型別致的農家樂掩映在林蔭中,其間,藝術廣場、荷塘、花草、樹木等景觀已然成形。
這里是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的偏巖壩,村里打造的土家風情田園綜合體,即將開業。
“一年前,偏巖壩給人的印象可謂大相徑庭。”華溪村駐村第一書記汪云友告訴記者,原來這里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零亂的居民房無人居住,雜草叢生,了無生機。去年,華溪村開始挖掘偏巖壩優良的自然環境資源,借助融創集團對偏巖壩民居院落整體環境進行提升,同時由市工商聯餐飲商會結對幫扶整體打造農家樂。
汪云友說,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華溪村鄉親感恩奮進,這一年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去年底,隨著剩余的8戶19人脫貧摘帽,目前全村85戶307個貧困人口已全部“銷號”。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8年增加了1400元,達到1.4萬余元。
人心之變
感恩奔跑,內生動力增強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黨的政策對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黨的各項惠民政策要落實好,鄉親們要一起奮斗,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總書記在華溪村考察時的諄諄囑托,汪云友每個字都入腦入心。
“這一年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鄉親們精氣神的變化。扶貧先扶志,干部群眾的精氣神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信心十足。‘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汪云友告訴記者。
華溪村先鋒組村民譚文質創業失敗返鄉后,心灰意冷,無所事事,兩口子身體很好,卻因沒有住房成為貧困戶。
“譚文質致貧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內生動力不足,喪失信心。”為了將譚文質的志氣“扶”起來,汪云友經常上門,鼓勵他發揮特長,尋找致富門道。
去年,華溪村將集體流轉土地種植的黃精,返包給村民管護。讓村民可持續增收。譚文質看到了希望,思想開始轉變,“現在政策這么好,如果我還不努力,啷個都說不過去。”
管護黃精、套種木瓜、工地務工……譚文質去年打零工掙了5850元,黃精基地返包收入9700元,妻子在建筑工地務工掙了2.7萬元,順利脫貧。全家還搬進了居民安置點,終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去年9月,這位曾因爭當貧困戶而讓大家搖腦殼的人,被480多位村民選為村民小組長。自家生活的巨大變化,讓譚文質充滿感恩之情,他告訴記者,自己正準備遞交入黨申請書,希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黨員。
因病致貧的張劍峰這一年是雙喜臨門,增收脫貧,準備辦喜事“脫單”。去年在華溪村的院壩會上,張劍峰聆聽了總書記對鄉親們的深情囑托,感到渾身是勁,“只要夠勤快,靠現在的政策,我絕對有信心打翻身仗。”
張劍峰去年養的雞,春節前就賣了40多只,賺了5000多元,加上村里公益崗位——護林員的工資收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分紅,2019年,他摘掉了貧困帽。“我今年準備再養30桶中蜂、100只雞,多存點錢,娃兒上大學用!”單身多年的張劍峰也因為勤快肯干,被鄰村的一位婦女看上了,愿意和他過日子。
“現在,村里有多種產業,有公益崗位,有文旅項目,只要自己勤快肯干,不愁沒有好的收入。”汪云友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們是爭先恐后奔小康,形成了一幅你追我趕,不甘人后的“群跑圖”。
產業之變
選準產業,實施返包機制
總書記去年看到村里的土地上套種了幾種中藥材,詳細詢問村支書王祥生村里的特色產業發展及貧困村民增收情況。“總書記對我們的中藥材黃精很感興趣,詢問起了用途、價格和銷路,叮囑我們一定要把中藥材產業真正做成脫貧致富產業。現在,我們可以高興地向總書記匯報,華溪村的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喜人。”王祥生告訴記者。
村里將中蜂、中藥材和特色果樹作為主要的特色產業,圍繞中蜂產業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成立了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對全村1000多畝可利用耕地進行了整體流轉。
春季花開,走在華溪村,到處都是嗡嗡作響的蜜蜂在采蜜。目前,華溪村已有1200多群蜜蜂。
為培植蜜源,華溪村種植了脆李、脆桃、吳茱萸、木瓜等一批經果和中藥材,既能開花成為蜜源、又有經濟價值,還能為將來發展鄉村旅游打下基礎。村里還建起了蜂蜜扶貧加工車間,與龍頭企業一起合作加工銷售蜂蜜產品,每年可為集體經濟帶來10萬元以上的收入。
貧困戶譚文祥趁勢大力發展中蜂養殖,去年養殖中蜂近60桶,年收入五萬余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
華溪村在經果林下套種了產量高、價格穩定、抗風險能力強的中藥材黃精。王祥生算了一筆賬:黃精種植3—4年后可上市,一畝地能產3000公斤左右,按去年的行情16元/公斤,一畝地就能收入四五萬元。即使除去成本,還能有約兩萬元的收入。現在,全村已發展黃精520畝。
同時,華溪村還實施返包機制,將220畝黃精返包給村民管護。參與返包的村民,一畝地管護每年有保底收入,黃精賣出后,村里還會再拿出20%的收益分紅。“以保守畝產3000公斤、10元/公斤來算,村民返包5畝黃精3年后就能拿到3萬元分紅。”王祥生說。
目前,華溪村發展了脆桃269畝、脆李83畝、吳茱萸213畝、木瓜315畝、莼菜35畝、蓮藕40畝。2019年,華溪村的蜂蜜、香米等農產品銷售收入就達到220萬元。
村容之變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位于先鋒組的偏巖壩,是華溪村一處難得的平壩,這里背靠缺門山,溪水從壩前流淌而過。院落里一共住著12戶43人,村民多外出務工,在家的老人無心收拾房屋,壩子一度臟亂差,了無生機。
“偏巖壩依山傍水,明明是個好地方,卻養在深閨無人識。”汪云友說。去年,總書記考察華溪村后,村里的鄉村旅游開始起步,僅國慶小長假,村里就來了兩三千人。于是,華溪村開始挖掘偏巖壩田園風光和傳統土家民俗文化,借助融創集團對偏巖壩院落整體環境進行提升,美化每家每戶的庭院,栽種綠植和花草,使森林、山地和荷花田渾然一體,打造集游、購、娛、吃、住、行為一體的土家田園綜合體。同時,又引入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的9家餐飲龍頭企業,通過培養經營理念、幫助設計店招店牌、開展餐飲培訓等方式,“一對一”幫扶偏巖壩9戶人家發展農家樂。
記者走進村民羅洪梅的家里。她和兒子馬力正在收拾房間,為開業做準備。羅洪梅一家四口,除女兒讀高二外,夫妻倆和大兒子都在外務工。去年,村里鄉村旅游開始起步,村里動員大家返鄉開農家樂,羅洪梅便第一個報名,并動員在貴州打工的兒子馬力返鄉。
羅洪梅的農家樂由鮮龍井火鍋對口幫扶。鮮龍井公司不僅為她家提供了餐桌、餐椅、冰柜等設施,還邀請馬力去主城培訓廚藝和開農家樂的技術規范等。馬力說,以前在外打工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還能當老板,現在條件這么好,他對創業充滿信心。
就這樣,華溪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盤活了村里的溪流、山峰、土家山寨、古樹、古橋等文化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產業從“一產支撐”到“接二連三”,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2019年,華溪村一共發展了18家農家樂,剛剛起步的旅游業就創收50余萬元。今年,王祥生估計全村旅游收入將達到100萬元。
數據變化》》
去年,全村貧困戶戶均增收3500元,全村85戶307個貧困人口全部“銷號”
2019年華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8年增加了1400元,達到14000余元
1 “兩不愁三保障”
村里通過提供43個公益性崗位等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為51戶缺勞力、殘疾等家庭申報低保兜底
脫貧戶大病醫保報銷率達90%
去年全村完善房屋修繕加固及人居環境整治156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9戶、D級危房改造9戶
2 產業發展
實施森林贖買2000畝
發展“蜜蜂人家”“森林人家”18家,旅游創收50余萬元,帶動37戶貧困戶增收
全村實現農產品銷售收入220萬元,農戶分紅18.2萬元
全村發展中蜂產業1200多群(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426群)、脆桃產業269畝、脆李產業83畝、吳茱萸產業182.76畝、木瓜產業315畝、黃精520畝、莼菜35畝
3 基礎設施建設
去年全村油化村公路9.4公里,建設人行便道10.8公里,旅游步道12.1公里
資料來源: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