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期以來,在爭取民族解放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中,一大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保衛著云陽這片熱土,為后人鑄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近日,記者來到云陽縣烈士陵園、民德廣場烈士碑及彭詠梧、江竹筠烈士紀念銅像前,瞻仰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感受那不曾散去的中華魂。
云陽縣烈士陵園位于青龍街道建民村六組,占地面積42畝。這座烈士陵園建成于2017年6月,設有烈士紀念碑1座,烈士英名墻1處。英名墻上記錄了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后的剿匪戰斗、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抗美援越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重要歷史事件和執行公務與國家建設中犧牲的本籍烈士828名、客籍烈士13名。包括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徐述堯、陳作儀等烈士,在抗美援朝戰斗中涌現出的李有仙、汪周瓊、張甫成等全國聞名的戰斗英雄,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追記一等功的徐澤貴烈士,以及在執行援外任務中光榮犧牲的陶鬧烈士等。
![]() |
其中,烈士徐述堯,出生于云陽縣沙市鎮,在上海求學期間,任上海團區委宣傳部長,積極從事學生抗日救國運動,1933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南京雨花臺壯烈犧牲。烈士陳作儀,出生于云陽縣沙市鎮,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致力于黨的各項革命事業,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監獄英勇就義,給后世之人留下了“生要站著生,死要站著死”不朽傳奇!
走進民德廣場,映入眼簾的便是佇立在廣場中央的烈士碑以及彭詠梧、江竹筠烈士紀念銅像,這也是我縣唯一一個設置在城區廣場上的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每年清明都有不少市民來此祭奠英雄烈士。
2005年12月6日,烈士碑及彭詠梧、江竹筠烈士紀念銅像因三峽工程從老城搬遷至云陽縣青龍街道民德廣場。烈士碑高約3米,碑正面和背面鐫刻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自衛反擊戰爭、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英烈事跡,兩側附有“浩氣英名光昭泉壤,櫛風沐雨功在人民”“永懷壯士哀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挽聯。
![]() |
彭詠梧、江竹筠烈士紀念銅像在1996年2月13日,被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彭詠梧原名彭慶邦,1915年2月出生于紅鹿鄉(今紅獅鎮)彭家灣,5歲喪父,從小和母親、祖母相依為命。1938年10月,彭詠梧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積極投身于黨的革命工作。1940年8月,彭詠梧接任云陽縣委書記。1948年1月在奉節境內為掩護戰友撤退,壯烈犧牲,時年33歲。1951年10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彭詠梧為烈士。
不忘烈士拋忠骨,不忘英雄灑熱血!我縣作為重慶市的兵源大縣,截至目前,全縣共有退役軍人5萬余人,他們也在用軍人本色,傳承和延續著先輩們的革命精神。
(記者 張瑾歆 段斯斯 通訊員 張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