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二十五場),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文晏,就疫情期間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作出通報與建議。
![]() |
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文晏
社交受限與認知有限
考驗老年人適應能力
疫情期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面臨怎樣壓力?這些壓力可能引發怎樣的心理問題?文晏從兩個方面分析了情況。
一是社交受限。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社交主要集中在社區、公園、茶館或養老機構等,打牌、下棋、跳廣場舞、散步、聚眾聊天和代子女照看孫輩是許多老年人的日常消遣活動。如今,老年人被勸導盡量不出門,導致了老年人面臨更多孤獨、苦悶和空虛,考驗著對這種相對封閉生活方式的適應能力。
二是認知有限。年輕人可以通過網絡保持聯系,但老年人受到視力、思想和習慣影響,無論與人維持互動,還是接受疫情資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道聽途說”的朋友圈,缺少主動查詢權威信息和求證辟謠的能力,這容易導致老年人不當回事,覺得不讓出門沒道理;要么過度緊張,產生恐懼。
老年人會出現心理問題
四個方面不容忽視
關于老年人出現的心理問題,文晏認為,有四個方面的情況不容忽視。
首先是,幾十年的習慣不太好改。抑郁、孤獨本來就是老年人易發的心理健康問題,加之中國的人情社會特點,老年人非常需要親戚之間的來往和鄰里之間的走動。疫情期間限制他們的社交活動,突然不讓串門,不讓走親戚了,這些多年的習慣改變起來不容易。
“不管用”了,也往往讓老人難以接受。老年人年輕時在家、在外說話都管用,老了之后權威地位減弱,身體機能逐步退化。所以,腿腳還能走、說話還明白、擺龍門陣有人聽是他們“還管用、還有用”的重要證明。但在疫情防控期間,不讓走動了,對疫情的認知和觀點也容易被否定,這會讓老年人感覺家人和社會認為他們“不管用”了,自身價值受到輕視,自尊心受到打擊。
“有些老年人可能也有一種相反的認知,有一種不怕死的心態,需要引導?!蔽年探榻B,前段時間,有位老年人堅持要上街,工作人員勸他回家,他卻說“你們是想要憋死我呀,我就想出去轉一下?!贬槍@種情況,老年人會更加在意自己子女的安危,如果用子女的安危來勸說老年人時,他們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面對疫情,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存在一定僥幸心理,老年人也不例外,存在盲目自信,特別是看著年輕人緊張惶恐的樣子,他們會覺得主要是年輕人閱歷不如自己,所以反應有點夸張,甚至還會有嘲笑的口吻?!蔽年瘫硎荆械睦夏耆藭J為吃的鹽巴比這些年輕人吃的白米飯還多,過的橋比這些年輕人走過的路還長,年輕人就是太不淡定了,一點小問題,就嚇成那樣。
如何幫助老年人度過疫情防控期?
“多傾聽”和“找事做”
“疫情防控期間,老年受到社區工作人員和基層干部的關注,但子女才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力量。子女和晚輩可以借這次機會多陪伴父母和長輩。子女和父母分開居住的,要做到每天一個電話?!蔽年瘫硎?,傾聽老年人懷舊是很重要的方式。老年人容易產生懷舊的心理,家人們可以借這次疫情帶來的更多在家時間,多聽聽老人家講自己過去的故事,聽的時候不要不耐煩,還應該多回應、多互動。
文晏認為,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也是讓老年人改變生活方式的契機,借此減緩老年人心理活動的退行進程。
其中,很關鍵一點在于更新提升老年人的專注力,讓他們不斷專注于新的事物。培養老年人在家中的興趣愛好,例如繡花、畫畫、寫書法等。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老年人體驗到自己對于生活的掌控感,重新激發他們對于生活的熱愛。也可以考慮讓身體還很硬朗的老年人在這次戰“疫”行動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助自己社區里身處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家庭適當做點事情等。
延伸閱讀
五種方式
緩解疫情期間老年人心理壓力
一、要盡量不出門,減少被感染的風險。可以在家里因地制宜的做身體鍛煉,如果確實需要出門也一定要去寬闊、空曠的地方,盡量避免和人近距離接觸。
二、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多通風。如果說平時有服用的藥物或者是定期去醫院就診的,在這個特殊情況下也要按醫生建議繼續用藥或者是去就醫,一定是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
三、要看官方新聞,不要輕信和傳播個人轉發的疫情相關的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的樂觀。
四、要保持良好情緒狀態,對免疫力有好處。如果和家人住在一起,要互相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少指責、少生氣。
五、如果負面情緒比較強,長時間感到恐懼、焦慮、不舒服,可以撥打12320心理援助熱線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