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套理發工具 剪出濃濃“干群情”
翻開葉正泉的工作日志第一頁,看到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哪里有群眾呼聲 ,哪里就有黨組織回聲;哪里有群眾需求,哪里就有黨組織服務。”
自駐村以來,葉正泉便以這句話為工作準則,他用每一次的行動彰顯為人民服務的樸實情懷。
1月1日,葉正泉放棄回主城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抓住冬日難得的好天氣,背上一個寫著“為人民服務”的理發包,朝著村里闕煥莫老人家走去。
來到闕煥莫老人家,葉正泉進屋把老人攙扶出來,讓他坐在板凳上,葉正泉很快就從包里拿出梳子、剃頭刀、剃須刀,工具十分齊全,還細心為老人系上一塊毛巾。一把梳子、一把剃頭刀在葉正泉手上游刃有余,不一會,一個干凈利落的發型就出來了。
而說起理發的事還有一個小故事。
在一次走訪中,葉正泉發現闕煥莫沒有剪發,頭發亂糟糟的,人看上去很不精神。原來,闕煥莫是一位盲人,他家里離場鎮遠不方便,理一次發加上車費就要30元,他為了省錢一年就理一兩次頭發。
于是,葉正泉突發奇想,自己能否也學學理發,幫助村里出行不便的殘疾人和老人呢?說干就干,一到周末,葉正泉就馬不停蹄回到主城,舍棄陪伴家人的時間,去理發店蹲守,向理發師傅學習技術。在這短短的幾天里,葉書記不辭辛勞,起早貪黑,為的就是以最快速度掌握技術,能夠為鄉親們服務。在學成之后,他又自費買來一套理發工具,回村準備大干一場。
從此,葉正泉當起了“剃頭匠”。
起初,村民們不相信駐村干部會理發,對他的技術也將信將疑。但葉正泉向村民耐心解釋道,自己經過重慶主城理發店的培訓,保證讓每位村民滿意,他還笑呵呵地調侃:“滿意不給錢,不滿意倒給錢。”最開始,村民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試試葉書記的手藝,后來大伙兒發現葉書記不僅能剃頭,而且剃得挺不錯。一傳十,十傳百,葉書記成“剃頭匠”的消息就傳開了。村民們都樂呵呵地去找他剃頭,現場都排起了長龍。大伙兒都接受了這位特別的“剃頭匠”,對葉書記的理發技術及其人行為給予了高度贊賞和由衷感謝。村民們說:“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享受到免費的理發!”“葉書記真正是在為我們老百姓服務??!”
在葉正泉給村民們理發時,有人對他說:“農村老人有不少很久都不洗頭,頭皮屑又多,有的人頭上還有瘡,你還是戴上手套和口罩吧。”他微笑著回應道:“沒必要,人都有老的時候,回去洗洗手就行了?!痹诮o村民理發的同時,他借機與村民們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宣傳扶貧政策,鼓勵村民們主動參與環境整治,不操辦、不參加“無事酒”,并耐心聽取他們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每次理發結束,葉正泉都會進行記錄,詳細注明理發日期,以便定期為村民們二次服務。對于殘疾老人,葉正泉也會定期主動上門,為他們理發,保證剃頭“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