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十八個深度貧困鄉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 />
重慶日報訊(記者 顏安)12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扶貧辦獲悉,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不斷深化產業結構,糧經比從2017年初的9∶1調整為目前的2∶8,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099元增加到9952元,增長22%。
“我市通過持續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助力深度貧困鄉鎮培育具有造血能力的產業?!笔蟹鲐氜k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龍頭企業帶動、加強內生能力建設。
基礎設施方面,18個深度貧困鄉鎮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15公里,172個行政村已有153個村通了客車。同時,新修人畜飲水池1141口,5.8萬貧困人口受益。
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石柱縣中益鄉原本主要種植苞谷、土豆、紅苕等傳統糧食作物,糧經比高達9∶1。2017年9月以來,該鄉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黃精、蜂蜜、中藥材等產業,逐步使“溫飽型”糧食作物調整為“小康型”經濟作物,糧經比從9∶1調整為1∶9。
奉節縣平安鄉大力發展脆李、蔬菜、豆腐柴三大生態產業和糧食豬、山羊以及中蜂產業三大特色養殖業,因地制宜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三大坨”傳統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
在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過程中,18個深度貧困鄉鎮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1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97個,引進龍頭企業118家,帶動7000余戶農戶增收。同時,落實財政資金股權化改革近1.8億元,受益貧困戶達6000余戶。
豐都縣三建鄉“三變”改革,農戶以土地入股,按照每畝每年240元、10年期限計算,獲得保底收益和股權分紅。前不久,三建鄉兌現“三變”改革保底收益,411戶村民領走49.64萬元,村民們高興得直拍手。
資料顯示,依靠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群眾收入實現穩步提高。目前,18個深度貧困鄉鎮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952元,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2810人,85個貧困村整村銷號,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8.24%下降至2.13%。
該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繼續深度發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等,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