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扶貧辦獲悉,我市已建成“扶貧車間”276個,解決上萬群眾就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59人。
“扶貧車間”又名“社區工廠”,是指以扶貧為目的,設在鄉、村的加工車間,以帶動脫貧為宗旨,為農戶尤其是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 |
酉陽自治縣車田鄉小寨村苗繡“扶貧車間”,當地婦女正在學習苗繡技藝。近年來,該縣苗繡企業在政府鼓勵扶持下,將“扶貧車間”設到貧困村里,為貧困群眾免費培訓技能,回收苗繡產品,讓她們在家門口務工。 通訊員 楊春來 攝
“‘扶貧車間’為我解決了大問題。”近日,在奉節縣安坪鎮海角社區劉興軍禮花工廠內,38歲的蘇本群告訴記者,他原來在廣東務工,為小孩讀書而返鄉,還好“扶貧車間”建在家門口,讓他能掙錢顧家兩不誤,“工廠是給廣東一家公司提供訂單加工,工作時間很靈活,在廠甚至在家都能干活。”
同樣,在璧山區正興鎮大面坡村,由于建起了芯儀木材加工廠“扶貧車間”,因父親患病多年、兩個小孩要上學而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梁華勇,也找到了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每月有3000元收入,實現了穩定脫貧。
去年以來,我市將“扶貧車間”作為帶動貧困群眾就業的重要方式,著力加強“扶貧車間”規范化建設,并積極宣傳和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家門口、村門口靈活就業。
為了強化“扶貧車間”的扶貧性,我市對其提出了要求。如,嚴格執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扶貧車間”用工人數30%以上的硬性要求,對參與建設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扶持,實現精準認定、精準幫扶;同時,鼓勵貧困村整合村集體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廢舊校舍等房產資源或坑洼、灘涂土地資源,改造建設成就業“扶貧車間”,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降低車間建設成本;強化技能扶持,圍繞貧困戶技能需求開展培訓,尤其是對零就業貧困戶實施“一戶一策”,確保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加大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力度,做好吸引本土人才回歸工作等。
目前,我市“扶貧車間”實現平穩健康有序發展,全市已建成“扶貧車間”276個,解決10657人就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59人,占比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