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慶涪陵的工業成色,產品最有說服力。
小小的榨菜絲并不起眼,但涪陵人就能把它做成全國皆知的知名品牌。憑借真抓實勁、敢抓狠勁、善抓巧勁、常抓韌勁,涪陵工業由過去的“小字輩”發展壯大為涪陵經濟的“當家一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清潔能源、新材料、食品醫藥、裝備制造、信息技術五大產業為主導的涪陵工業,不僅成為重慶工業的重要支撐,也讓涪陵贏得“工業涪陵”的稱譽。
從涪陵工業,到工業涪陵,既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提升,這里面的秘訣是什么?“涪陵工業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歷屆黨委、政府艱苦創業,一屆接著一屆干!”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說,推動涪陵工業高質量發展,是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重塑區域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更是成就工業涪陵的必然選擇。可以說,在高質量發展路上,涪陵一直在趕考,并不斷交出涪陵答卷。
抓住創新“牛鼻子”
2019年11月,太極集團涪陵制藥廠的藿香正氣液、急支糖漿等產品獲批在巴基斯坦銷售和使用。至此,太極集團藿香正氣液已在14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注冊,急支糖漿已在6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注冊。
一份批文,對于老牌藥企太極集團并不新鮮,但它彰顯的是海內外市場對太極集團堅持創新追求品質的價值肯定。“沒有持之以恒的研發投入,就沒有源源不斷的新品上市。”太極集團涪陵制藥廠董事長萬榮國介紹,這些年,太極集團大力推動科研創新,與國內外15所院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太極院士工作站,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確保了公司在藥品研發和大健康產業體系中占據有利位置。
堅持創新,是涪陵工業整體素質提升、競爭力迸發的關鍵“鑰匙”。近年來,涪陵區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為發力點,推動構建“一個支柱產業一個創新中心,一個重點企業一個研發平臺”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技術研發、雙創孵化、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等領域精準施策,打造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服務平臺,助推企業保持旺盛競爭力。
始建于1946年的重慶三愛海陵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知名的汽車發動機進排氣門專業制造商,與奧迪、大眾、通用及國內多個汽車品牌長期合作。在公司智能化生產線旁,三愛海陵副總經理蔣蓉告訴記者,這條生產線按照現代物流和精益生產的思維和方法布局,實現設備單機自動化和連線自動化生產,穩定性、可靠性及防錯功能大幅提升。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要做的就是為企業創新敲好鼓、護好道。涪陵區科技局局長陳圣玲介紹,在涪陵,有五大平臺支持企業創新:企業研發平臺、企業專利服務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科技人才服務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以平臺為支撐形成的良好創新氛圍,催生出更多創新成果。目前,全區已建成國、市級研發機構72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2個;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法人化研發機構10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近100家,市級科技型企業700余家,今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4.5%,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3.5%。
扭住實業不放松
涪陵工業,多從傳統小作坊起步。因此,涪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這一塊做不好,許多實體就垮了;做好了,實體經濟的底子就硬了,涪陵經濟的基礎就牢了。”涪陵區經濟信息委副主任潘文說。
走進涪陵榨菜集團的生產車間,只見剝完皮的青菜頭沿著傳輸帶送上自動化生產線,從原料到最終的成品,全部由機器完成。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平告訴記者,該公司是典型的農業手工企業出身。以前,從挖青菜頭到清洗、腌制、脫水、切絲、拌料、包裝,全是“手動擋”。經過多年努力,涪陵榨菜集團已經改造升級11條全自動化生產線,每條生產線一天能生產約80噸成品榨菜,而過去400來人一天僅能生產30噸。涪陵榨菜成為涪陵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活標本”。
傳統工業轉型升級,道理好懂,可是怎樣改、怎樣提?涪陵人在實踐中摸索出答案,就是盯住技術方向,瞄準市場需求。現在,涪陵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在“點”上抓單臺設備改造、推動企業“機器換人”,在“線”上抓生產線升級、裝備成套自動化數字化生產線,在“面”上抓系統集成、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不斷推動老企業跟上步伐,煥發新生。
緊緊扭住實體經濟不放松,提升存量,做優增量,使涪陵工業底子不斷夯實。如今,涪陵以涪陵高新區、白濤工業園區為承載,除太極集團和涪陵榨菜兩大板塊,以華晨鑫源30萬輛汽車、萬豐600萬只汽車鋁輪轂為代表的汽車及配套產業不斷集聚,以華峰集團氨綸等產品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加速壯大,以頁巖氣勘探開發及加工利用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強勢崛起,以華通電腦PCB板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放量投產。今年前三季度,涪陵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6.7億元、增長10.4%,總量上升至全市區縣第一。
優化環境是關鍵
涪陵地處長江、烏江兩江匯合處,三峽庫區腹地,對發展環境有天然的敏感。周少政表示,在涪陵,發展環境具有“硬”和“軟”雙重意義。硬的方面,就是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做好構筑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軟”的方面,就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良好營商環境。
硬的一手如何抓?首先是定規矩。涪陵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在環境保護上,涪陵絕不打擦邊球,對所有項目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規矩辦,迄今否定上億元投資項目不少于10個。
生態環境局既做“否定”,也做“肯定”,而否定和肯定都是服務。比如,對于影響環境的企業,生態環境局都會積極幫助尋找治理解決方案,涪陵榨菜廢水穩定達標就是生態環境局推動攻關研究解決的。“在涪陵,生態環境局被企業當做真朋友。”該局負責人說。
“真朋友”成為涪陵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生動見證。在涪陵,服務企業“三百”行動已成為品牌,即“百名領導聯系企業,百個科室對接企業,百項涉企問題化解”。“三百”行動既是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的具體行動。
為了解決許多企業共同面臨的“融資難”困境,涪陵區設立了“助保貸”、轉貸應急周轉資金、商業價值信用貸款,成立了科技融資擔保資金和創業種子投資基金,積極爭取央行“支小再貸款”資金落戶,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堅決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政策,僅今年前三季度就為企業減稅降費13.1億元。
在優化營商環境中既解決具體問題,有困難化解困難,更注重建立穩定可靠可期的制度機制,成為涪陵“軟環境”的核心。涪陵區區長種及靈總結,在制度建設上,涪陵正圍繞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以行政服務“一站式”辦理、企業登記“銀證通”模式為主,努力打造從制度上聚焦提質量、強能級、添后勁、求實效的涪陵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