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如何在生態保護和畜禽養殖中找到平衡?這是近幾年發展畜禽養殖業需探討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在逐步推進生態養殖場的建設中,云陽縣蕓生農業堅持走種養結合、以園養園和集中處理的生態循環發展道路,實現了生態效益最大化。
日前,記者走進年出欄5000多頭生豬的云陽縣蕓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欣欣向榮的景象,所到之處并沒有像傳統養豬場那樣污水橫流、臭味刺鼻。
該公司負責人魏蕓向記者講起了他的“生態養豬”生意經:
這樣的美景就是通過立體種養、以園養園來實現的。2016年養豬場建立時,養殖出現的污染問題亟待解決。為解決這些問題,魏蕓與高校進行技術合作,在養豬場周邊流轉土地發展起生態果園和高效茶園,通過循環利用、以園養園的方式,將能利用的物和能全部利用起來,盡最大可能減少廢棄物及污染物的排放。
在養豬場周邊,記者看到了糞污處理設備,這套糞污處理系統通過糞便提取、干濕初分離、干濕二次分離、降污處理等環節,減少養殖污染。糞便提取是將糞便通過密閉裝置直接輸送到糞池內,不會散發臭氣。兩次干濕分離,糞污流經疊螺機后,直接分離出污水和糞便。分離出來的糞便經過堆碼發酵,不僅消除了臭味,且干糞便的氮、磷、鉀等含量達標,可作為農家肥用于莊稼、果樹的培肥。
目前養殖場產生的糞污已經被“榨干取盡”,糞便通過處理成為了農作物生長的有機肥,污水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基本實現零排放。同時,沼氣供公司內部生產和周邊10余戶農戶生活使用。
在距離養豬場200米以外的農田旁,碩大的沼氣罐成為廢棄物的轉化樞紐,養豬場排出的糞便污水就在這里轉化為生產生活用能,沼渣和沼液變成了6.7公頃果園、13公頃茶園、農戶菜地的基肥和有機肥。
據介紹,生態果園和高效茶園規模的大小,也是根據養殖場的排污量來確定的。目前,養殖場內體量1100立方米的沼氣罐及園區周邊的土地,每年可以完全消納5000頭豬所排出的畜禽糞便。
在園區的建設中,蕓生農業還積極吸納當地農戶就業,真正形成“豬-沼-農-人”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在轉變傳統養殖方式的同時,實現了效益最大化,生態最大化。三年來,該企業累計為貧困戶和村集體增收25萬元,年出欄生豬5000頭,蛋雞2萬余只,長期為近20名貧困戶提供務工就業機會,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脫貧致富,年產值800余萬元,該企業成為助推盤龍街道脫貧攻堅決勝的主力軍。
(記者 王彬彬 朱學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