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網訊(記者 王彬彬)12月10日,記者沿著一條蜿蜒的小路,來到盤龍街道旺龍村14組修建的蓄水池旁,當管護工人擰開蓄水池的開關時,一股清水嘩嘩流了出來。
管護工人是村里一位74歲的老人,名叫張傳清,他看著清水嘩嘩流了出來,眼睛里飽含淚水,顯得十分激動,嘴里還說道:“生活在這里大半輩子了,再也不用擔心吃水問題了。”
原來,旺龍村的土壤是紅沙土壤,導致該村是一個典型“靠天吃飯”的村。每到久晴不雨的時節,每個組僅有的一口水池的水解決不了幾十戶人家的生活用水問題。
“一缺水就靠送水,也不是長久之計呀!”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用水問題,村支兩委、駐村干部十分焦急。
對此,旺龍村駐村工作隊號召各組村民自籌資金修建蓄水池。該村14組率先行動,組織村民自籌資金修建蓄水池,保證了村民的用水安全。
“真正地解決村民吃水問題,還得修井、引水、蓄水。”關鍵時刻,旺龍村14組組長殷運成拿定了主意,老黨員張傳清潘也毫不猶豫加入其中,兩人迅速自籌資金動工新修水池。
“安裝水管、挖坑、砌墻、粉面……連日來,該組23戶村民積極主動投工投勞,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村民自籌1.3萬多元修建的水池,終于蓄水成功。
如今,該村70余名村民已不再“喊渴”。殷運成心頭也自然十分高興,他說:“大家都有水喝了,我就放心了。”
同時,該組對新修建的蓄水池進行市場化管理,以每頓水1.5元賣給吃水村民,這一筆錢作為組上的集體資金,用于聘請工人管護蓄水池,以及后續的水管換新費用,確保村民長期有水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