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水土碼頭。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1日9時訊(記者 趙紫東 李華僑)近日,歷時一周的“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落下帷幕,這是繼“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長江之變”網絡主題活動之后,重慶舉行的又一次大型經濟、文旅宣傳活動。
與“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長江之變”不同的是,此次主題報道以“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的角度,將報道視角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支流——嘉陵江,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反映重慶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新成效。
在一周的采訪中,人民網、新華網等5家中央駐渝媒體和重慶日報、華龍網等7家市屬媒體的記者們,采取圖文、視頻、H5、VR、vlog等融媒體報道手段,采寫了百余條稿件,僅華龍網稿件累計閱讀量達到230萬人次。
梳理這百余條“帶露水、接地氣、有新意”的新聞報道,一幅重慶綠色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網友通過屏幕,能夠觸摸重慶綠色發展的澎湃脈搏,感受巴渝大地奏響的生態優先強音。
![]() |
嘉陵江兩岸綠樹成蔭。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綠色是嘉陵江的本色
千里嘉陵江流入重慶境內的首站就是合川,隨后蜿蜒奔向北碚、沙坪壩、渝北、江北,最終在渝中區朝天門匯入長江。
在朝天門,嘉陵江奔入長江的交匯處,黃綠涇渭分明的兩江交融場面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專程前來打卡留念。
一江碧水,是嘉陵江的本色。
為了保護好這一江碧水,重慶從兩個“源頭”上發力。
在嘉陵江入渝第一站,合川這座三江匯流的城市守好“源頭關”,出臺負面清單,明確29項管控類別,禁止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沿岸布設化工、造紙、印染、重金屬排放的工業企業。通過綜合施策,合川水域環境明顯改善,連紅嘴海鷗這群越冬“客人”也被吸引而來。
![]() |
清水溪濕地公園從臭水溝變成了附近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地方。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對于匯入嘉陵江的支流,沿線各區也是“守土有責”,杜絕新增污染源。沙坪壩區對清水溪這條匯入嘉陵江的“臭水溝”進行治理,讓清水溪“拂”去了污染物,“吹”掉了惡臭味,讓溪水成為了附近居民喜愛的濕地公園。江北區將治水重心放在餐飲船污水直排上,為香國寺碼頭,嘉陵江“減負”。
智能化也成為了治水的新手段。北碚區建設水質在線監測子站,提升環境質量管理能力。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收集數據,輔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科學決策賦能。
![]() |
在渝北區的臨空前沿科技城,工作人員正在操控智能車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綠色是嘉陵江沿岸經濟發展的底色
如果說眼前的綠色是嘉陵江水的本色,那么稍加分析,也能得出一個結論——綠色也是嘉陵江沿岸經濟發展的底色。
在傳統意義上,綠色發展是對污染進行治理,對環境進行保護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綠色發展是要建立包括綠色經濟、綠色技術、清潔能源、資源節約在內的綠色生產體系。
再把目光轉向嘉陵江水入渝的第一站——合川。
通過發展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信息安全產業,合川正在積聚綠色發展動能。目前已經入駐中證博芯、恒芯天際、博琨瀚威、帕馳等為代表的硬件生產企業集群,以360科技、中軟國際為代表的軟件服務企業集群。到2021年,這里將形成以信息安全為主的千億信息技術產業集群。
![]() |
在渝中區,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內展示了區塊鏈智慧養老可視化平臺。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科技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像合川這樣,依靠大數據智能化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成為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的內驅力,還有渝北區的臨空前沿科技城、沙坪壩區的開物工業、渝中區的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等一大批大數據智能化項目正在嘉陵江重慶流域遍地開花,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領頭雁”。
2018年重慶智能產業產值達4640億元、同比增長19.2%;今年重慶重點推動集成電路、液晶面板、智能終端等領域項目建設,力爭全年產值突破5800億元。
這些數據,濃縮了重慶這個重工業城市轉型的努力。
![]() |
金剛碑因嘉陵江而生,預計到明年4月將修繕完工,屆時將成為一個文旅融合新景點。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綠色是嘉陵江沿岸的景色
嘉陵江從陜西鳳縣的峻嶺深峽中橫空出世,一路浩浩湯湯流經陜、甘、川、渝四省市,最終在朝天門如迅龍般奔入長江。
作為長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嘉陵江融匯了南北文化,擁有雄奇自然風光,自然文旅資源豐富,是條“行千里?致廣大”的大江大河,具備良好的文旅資源。
利用好沿線自然文旅資源,實現文旅融合發展,也是實現兩岸青山、一江碧水,綠色發展的要義。
在嘉陵江進入重慶主城的第一站,北碚金剛碑正在抓緊修繕。這座因嘉陵江而生的古村落預計到明年4月將修繕完工,屆時將成為一個文旅融合新景點。
順江而下到達渝北區,嘉陵江畔的興隆鎮“禮朝屋基”通過將自然、人文景觀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把鄉村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舍變民宿,全力打造美麗鄉村“明信片”,讓市民在嘉陵江畔記得住“鄉愁”。
在江北區北倉文創街區,每天都涌入大量的游客。江北區通過文商旅融合,催生了一大批網紅打卡地。數據證明了成功。今年前三季度區內規上文旅企業實現營收達57.98億,預計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將突破5000萬人次。
在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站在渝中區虎頭巖公園眺望嘉陵江,重慶江城和山城的特色風貌一覽無遺。在渝中區山城巷,游客能看到“古巴渝”環境,感受山城文化基因。
![]() |
改造后的“禮朝屋基”,田園變了公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文旅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計劃(2019—2022年)出爐,在發展目標一章中,就明確提高文化旅游產業增速必須高于服務業增速2%以上,到202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850億元,年均增速達9%,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速達15%左右,基本建成國際旅游名城。
詩與遠方“牽手”,文旅融合發展必將促使嘉陵江沿岸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