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吃“螃蟹” 引菊進村開辟新產業
冉秀清是云陽縣鑫燾菊花種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別人都叫她“冉菊花”。這三個字,既承載著可貴的榮譽,也包含了數不清的艱辛和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堅持。
“冉菊花”這個外號的由來,還得從十年前說起。那時候,冉秀清是堰坪鎮高新村的婦女主任。由于地勢偏遠、土地貧瘠,高新村當地的群眾主要靠傳統的“糧豬二元型”經濟維持生計,經濟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在當時,村里的老人生病沒錢治,孩子上學沒有錢,各家各戶幾乎都是窮得響叮當。迫于生計,村里的青壯年全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家守著這片薄土。
面對這頂長期扣在村里的“窮”帽子,村支兩委心急如焚,迫切想要尋找能夠生錢致富的產業,讓鄉親們盡快富起來。“冉主任,你腦子好使,門路多,拉鄉親們一把吧!”在高新村的村干部中,數冉秀清對農業最為熟悉,她也曾經在外面打工見過些世面,大家都對她寄予厚望。
但高新村山高坡陡、平地少,發展產業沒有優勢,怎么干?“沒有土地優勢,那就在項目上動腦筋,闖出一條新路子,把‘劣勢’轉化成‘優勢’!”冉秀清信心滿滿,想到高新村遠離城鎮、無污染,山青水秀、空氣好,便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商討,要圍繞這個優勢做文章,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考察論證,冉秀清發現,種植菊花項目的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很適合在家留守的婦女和老人參與。說干就干!冉秀清下定決心,決定先在村里發展菊花產業,然后再輻射到其他貧困鄉鎮。2010年,冉秀清便去了江西、浙江等地“取經”,學習菊花種植技術,借鑒外地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回到村里后,冉秀清便立即著手組織成立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