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云陽網訊(記者 丁齊 實習生 馬藝航)“雖然辛苦點,但憑勞動掙錢致富,我心里踏實。”近日,正在田地里照看西瓜的汪正常邊走邊說,他現在正通過發展果園產業脫貧致富。
今年55歲的汪正常是堰坪鎮高銀村六組的村民,他是一個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的漢子。他年輕時,經人介紹與陳書玉結婚后,為讓家里日子好起來,夫妻倆就去湖北宜昌一建筑工地打工。
“村里確定我為貧困戶時,我并不愿意,誰愿意當貧困戶呢,有啥光彩的嘛?”回憶起過去的事情,汪正常頗為感慨。2014年,他的大兒子和大女兒都考上了大學,小女兒在職教中心讀書,一年4萬多元的學費壓得汪正常喘不過氣來。鎮政府得知汪正常家的情況后,上門走訪慰問,將汪正常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雖然汪正常夫婦在外打工有不少收入,但也只能勉強供3個孩子讀書。
常年在外打工,汪正常夫婦無暇照顧家中的岳母,同時,汪正常也覺得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為照顧老人和孩子,2017年,汪正常夫婦回到老家,把打工積攢下來的錢,用來流轉30畝荒山及土地,準備打造一個集種植、養殖于一體的家庭農場。
“回到家鄉后,我就想著如何長遠發展,看到家鄉的良田荒廢了,心想,只要自己肯干,荒地里也能長出‘錢’來。”汪正常一邊在果園里忙碌一邊說,“我的生活就是‘辛苦并幸福著’”。
正當汪正常夫婦準備大干一場時,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妻子陳書玉被查出患有宮頸癌,兒子患有抑郁癥在家修養。盡管花費了數萬元醫療費,但他的妻子需要進行化療緩解病情。從此,妻子陳書玉便干不了重活,家里還欠下了一大筆外債。
搞果園種葡萄、西瓜,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汪正常用雙手為家庭鋪就了一條致富路。汪正常看來,要勤勞奮進才對得起自己的選擇,才對得起幫助過他的扶貧干部。
“現在,政府各方面的幫扶政策好,我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汪正常說。汪正常的葡萄園里,還種著10多畝西瓜,這是汪正常葡萄園建起后,葡萄還未掛果時栽種的,為的是不讓土地閑著,今年的西瓜收入有2萬多元。
開墾荒地,種上葡萄苗后,如何管理讓汪正常犯了愁:“最開始從河南引進了20多種葡萄苗,因為土壤濕度、寒熱問題死了幾百株,損失了5000多元。我急得睡不好,吃不香,天天在手機上學葡萄種植技術,選擇優質葡萄品種,通過反復對比,我最后確定種植陽光玫瑰、夏黑等優質葡萄品種。”說著,汪正常從屋里拿出了《葡萄栽培技術》等幾本書遞給了記者。
通過自學,汪正常對葡萄種植有了一個大概了解,但在實踐中,他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每次遇到問題時,汪正常就用電話向專家請教。在專家的指導下,汪正常學到了如何種植葡萄、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剪枝疏果等技術,讓他成了一名懂管理、會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農民。現在,除了管理葡萄園外,汪正常還管理著5畝柑橘、3畝獼猴桃、小面積種植了5畝櫻桃、車厘子、黃梨、藍莓,雖然忙,但汪正常的勁頭十足。
“葡萄還未掛果,但我經常去周邊的葡萄園取經,探討種植葡萄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汪正常愛學習,愛總結經驗,不斷改進種植業的管理方法。
汪正常特地在果園里挖了一口蓄水池,種上荷花養殖鯉魚,還在園區內安裝了滴管設備,遇到天旱時,就用滴管澆灌葡萄苗,確保葡萄不受干旱。
“葡萄明年投產,我再把后面的100多畝山林承包下來,建成我心中的‘果園、花園、樂園’,同時旅游采摘樂趣和電商結合起來,讓這15畝葡萄收入達到20——30萬元的產值,把家里的日子過好,走上致富路。”汪正常對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