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楊梅娜 陳愛玲)從最初看病三大件——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彩超、CT、核磁共振等,醫療設施設備越發先進。
從最初的“赤腳醫生”、衛生員到如今的全科醫生、專家坐診,醫療人才隊伍越發壯大。
縣人民醫院70多年務實耕耘,變中求新;幾代云醫人勵精圖治,建基立業。如今,云陽醫療衛生事業闊步發展,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近日,退休護士長余名蓀來到縣人民醫院新院大樓,看到高聳的現代化醫院大樓、寬敞明亮的就診大廳、國內外高端精密的醫療設備、周到熱忱的醫療服務,她既興奮又激動,與老同事聊起家常,感嘆醫院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不停地說:“真好!真好!”
縣人民醫院始建于1940年,起初只是一家私立衛生所,1951年縣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為“云陽縣人民衛生院”,1956年4月更名為“云陽縣人民醫院”至今。余名蓀今年85歲,縣人民醫院退休職工,是縣人民醫院建院后首批專業院校畢業生之一。當年初中畢業,余名蓀在家人的建議下到萬縣衛校學習護理,畢業學成后,不到20歲的余名蓀離開校園,成為縣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
“我1958年進的老縣醫院,那時候醫院在老縣城馬王廟旁邊,幾間板房就是病房,領導和同事加在一起,也只有三十幾人,床位只有三十張。”余名蓀回憶說,“與物質匱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院上下對醫療技術的渴望,委托衛校開辦培訓班。在當時,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對醫院職工來說是常態。”
在眾多像余名蓀這樣的老一輩云醫人的共同努力下,縣人民醫院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醫院堅持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辦院規模有序擴大,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管理效能得到跨越式發展。1996年,醫院被評定為二級乙等綜合醫院,2008年被評定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院址也從老縣城搬遷至新縣城云江大道。
2014年,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縣人民醫院遷擴建工程。作為重點民生工程,該項目得到了各級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2018年4月,醫院完成整體搬遷,一座嶄新的現代化醫院矗立在云陽大地。新院位于縣城東部亮水坪社區,占地170畝,建筑面積16萬多平方米,開放床位1200張,可提供100萬人次的年門診服務、6萬人次的住院服務。
翻看這70多年的歷史,醫院一步一個臺階,不斷增加著三甲醫院的實力籌碼。如今的云陽縣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全縣最大的綜合性醫院,是三軍醫大新橋醫院、重醫大附一院指導醫院,為交通事故急救定點醫院、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紅十字醫院、愛嬰醫院。
該院先后投資近3億元添置了一大批先進醫療設備,如直線加速器、DSA、核磁共振、128層增強CT、乳腺鎢靶等。診療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目前有8個科室創建為市級學科,包括骨科、老年醫學科、心血管內科、麻醉科、婦產科等專業學科。骨科是重慶市最早授牌的市級醫療特色專科,同時也是市級臨床重點專科,骨科的關節及脊柱手術達到了市級先進水平。心血管內科為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區域醫療重點學科、醫療特色專科。介入室成立一年多來,心血管內科累計完成各類心臟介入手術2000多例,手術規模及級別位居全市區縣前列;呼吸內科在縣內率先開展纖維支氣管鏡、胸膜活檢診療、高壓氧艙治療等技術;產科率先推廣導樂分娩、非藥物鎮痛分娩、自由體位分娩等無痛分娩技術。該院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讓百姓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省城大醫院的診療水平。
專業人才,是醫院立足的根基。醫院把建設一支素質高、專業精的人才隊伍作為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現有專技人員1000余人,擁有高級職稱者110人、博士1人、碩士36人,本科以上學歷者占70%,“云陽名醫”10人。一大批中青年醫生正在成長為群眾信賴的專家。
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劉華東表示,接下來,他們將以創建“三甲”醫院為目標,以完善“胸痛救治中心”“腦卒中救治中心”“創傷救治中心”“危急孕產婦救治中心”“新生兒危急重癥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設為載體,積極開展醫聯體建設及遠程會診中心建設,不斷提升縣人民醫院綜合服務能力,筑牢服務云陽群眾健康的長堤。
精勤不倦創一流,志存救濟鑄醫魂。70多年砥礪奮進,云陽縣人民醫院人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創新發展,譜寫著一個又一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