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段斯斯 陳愛玲)“套袋的時候,把袋子下部打開,再慢慢從桃子的底部套進去,手輕點,盡量不要傷害到桃子。”站在渠馬鎮促進村人行便道向外望去,一個個山丘栽滿了桃樹,到處一片蔥綠,眼下,桃子正值生長關鍵期,村民小組長吳遠強帶領村民們來到桃園給桃子套袋,他一邊叮囑村民,一邊麻利地做起了示范。
引項目 村民小組長簽下“霸王條例”
對于促進村和該村的桃園,吳遠強擁有多重身份:他是促進村四組的組長,也是桃園的管理員,還是桃園和促進村的“媒人”。4年前,重慶園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元軍剛大學畢業,那時候他想搞種植業,進行自主創業的他對于種植業還是個門外漢,而把這個門外漢引進門的正是吳遠強。
記者了解到,徐元軍因父母在吳遠強家里的養豬場養豬而認識了吳遠強,得知徐元軍的想法后,吳遠強便為他出謀劃策,并鼓勵他在促進村種植桃樹。
“我之所以選擇促進村,一方面是因促進村坡面向陽,取水方便等地理優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吳遠強簽下了‘霸王條例’。”徐元軍賣起關子。
原來,為留下徐元軍在村里發展產業,吳遠強曾許下了三點承諾:一是作為村民組長,將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協調相關事宜;二是將自家養豬場的豬糞拉到桃樹地里作肥料;三是擔任桃園的管理員。有了“霸王條例”,徐元軍放心地留了下來,并于當年流轉620畝土地,發展起了一片桃樹林。
簽下這份“霸王條例”,吳遠強心里后悔嗎?“后悔啥子!我總得給大家找點事做,讓大家掙錢呀,不然就不好意思當村民組長了。”吳遠強爽朗地笑著回答,寧愿自己吃虧,也要想方設法地給村民找項目,他覺得,只要有項目,村民們靠著一雙勤勞的手,不愁沒錢掙!
引進項目的吳遠強這些年一心撲在果業發展方面,村民不愿流轉土地,他苦口婆心地勸。前來務工的村民年紀大,干活慢,他一邊鼓勵大家慢工出細活,一邊丟下家里的事情來“加班”。桃樹長勢不好,他到處打聽,找有經驗的師傅主動去學管護技術。“若不是為了村民,我實在想不出他為什么這么拼。”徐元軍認為吳遠強對促進村的責任和擔當都融進了桃園里的每一寸土地。
為了扶持壯大現有產業,讓村民們得到更多實惠,激發大家的干勁,今年,促進村村支兩委在與村民們商議后,開始進行股權制度改革,讓農戶的利益透明化、最大化。股權改革后,村民不僅能夠通過土地流轉、果園務工等渠道獲益,還能在年底領上兩份“分紅”:其中一份是業主、村集體、土地流轉農戶和貧困戶,按照5:1:2:2的持股比例分股金;另一份是企業將每年凈利潤的6%分配給村集體。
“股權改革后,按照現在豐產期每畝2000斤,每斤賣2.5元來算,毛收入可達到300多萬元,刨去成本150萬,凈利潤有150余萬,村集體分紅近10萬元,村民戶均增收達到1500~2000元。”吳遠強喜滋滋地算著賬。
拼技術 一斤柑橘多賣七毛錢
促進村的桃園發展旺,天嶺村發展的好形勢,村里的柑橘種植戶在看到村里“干部示范片”內的先進管護技術取得成效后,決定正式引進“水肥一體化”管護。
“干部示范區”指的是天嶺村村干部為提高柑橘品質和收益,帶動群眾走標準化管護之路,以1575元/畝的高價流轉農戶果園80畝,進行標準化管護。天嶺村黨支部書記吳奇兵便是帶頭人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們全村共有柑橘1800畝,卻因留在家中的多為老人小孩,柑橘的管護做不到位,質量、數量提不上去,大家的收入也就上不去。當時我們就合計,不如村里干部來領頭辦標準化示范園,辦好了大家自然會跟著一起來搞。”
科學的管護方法加之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使柑橘林收益頗豐,大家驚奇地發現這個“干部示范區”的柑橘樹不僅果子結得多,品相味道也好些。于是,柑橘種植戶們向“干部示范區”看齊,成了天嶺村發展產業的一大特色。
“水肥一體化的設備設施都已經安裝好了,村民如果要安裝,就出一些肥料錢和一部分工錢,基本就是成本價,所以大家的積極性很高。”吳奇兵介紹,引進水肥一體化不僅可以讓柑橘樹‘吃得更好更營養’,結出更高質量的果實,還能節省人力。“安裝了水肥一體化管子,我和老頭子就不用挑肥擔水了,只要按時到地里拿起噴霧水管給樹噴噴就可以,這對于我們老人來說太實用了!”
從以前沒有人管到現在施肥打藥、鋤草去雜,村民管護積極性極大提高,以前,果子賣從1.7元/斤,現在賣2.4元/斤,大家都贊“干部示范區”功不可沒。
此外,除了技術指導外,村里通過電商、微商以及訂單等多渠道,對生產的柑橘進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并且按照集體經濟的管理辦法給村民進行分紅,打一份兒工,多份兒錢,群眾的積極性更高了。
籌資金 養殖青蛙增收前景“頂呱呱”
今年3月起,渠馬鎮惠龍村里的村民有些詫異,村支兩委的4名村干部從外地引進一項特別產業,是啥呢?還未走進養殖地,記者便聽一陣“呱呱呱”的叫聲,掀開紗簾走進大棚,只見數不清的青蛙被驚動,紛紛跳入水洼中。
“這是虎紋蛙,是我們4名村組干部特意從外地引進回來的。”惠龍村村主任程仕輝是4名村組干部出資養蛙的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傳統農業收益低,村支兩委一直苦苦思考、探索村里應該發展什么產業,帶動大家增收創業。后來,大家覺得與其在家苦思冥想還不如出去學習,于是,他們便去到了山東、湖南等地考察。“去外地考察很有收獲,回來后我們覺得村里的地理條件比較適合養虎紋蛙,虎紋蛙養殖簡單,賣價高,周期短,所以我們把就這個項目引了進來。”程仕輝說。
由于多數村民對新鮮事物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也害怕承擔風險,因此,4名村組干部決定各自出資12萬,籌集了48萬元試點養殖虎紋蛙。
虎紋蛙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惠龍村黨支部書記葉強芳說:“一畝面積的飼養池能產虎紋蛙2500~3000斤,市場價格能賣到20~30元/斤,我們飼養的20畝虎紋蛙,今年八、九月份就可以銷售了。”
據悉,惠龍村已經與外地客商簽訂了銷售合同,產值可達100萬元。目前,該養殖場的虎紋蛙發育情況良好,4名村組干部對帶頭發展特色產業充滿了信心,他們表示將根據今年的產銷情況總結養殖技術和銷售方法,向愿意養殖虎紋蛙的村民提供技術和銷售經驗,讓虎紋蛙養殖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
“做給農民看,帶動群眾干,領著大家賺。”在發展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渠馬鎮努力讓村組干部成為產業發展的行家里手,通過村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調動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營造出良好的創業氛圍,助推全鎮發展。
下一步,渠馬鎮還將通過在全鎮打造多個百畝養殖基地、千畝特色農業園、管護好萬畝優質柑橘,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發展壯大各村集體經濟,不斷推動全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讓渠馬鎮真正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