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鄭紅均)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近日,記者來到鳳鳴鎮梧桐村十二組采訪,遠遠望去,青蛙養殖基地的一張張白色網子仿佛像薄霧籠罩在田間,走近養殖基地,只見1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著。
“蓋上白色尼龍網防止老鷹、白鷺等鳥類對青蛙的侵害,田埂邊圍著圍欄是防止蛇、鼠來偷吃青蛙,同時也防止青蛙外逃。”今年49歲的黃巨輪是青蛙養殖場的老板,他一邊查看青蛙長勢,一邊告訴記者。黃巨輪之前一直在外務工,2014年,他決定返鄉創業,先后做過苗圃、鋼鐵生意,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他面對困難沒有退步,一直在尋找適合本地發展的項目。
2017年8月,黃巨輪在央視二套財經節目中看到養殖青蛙效益高,這讓黃巨輪心里頓時泛起了漣漪,經過幾天的周密思考,黃巨輪就決定養殖青蛙。
說干就干,黃巨輪他先到周邊鄉鎮的酒店、餐館了解情況,然后到縣城各水產市場了解市場行情和銷路,他還去江西、廣州、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學習青蛙養殖發展經驗,了解養殖風險等。
到外地學習青蛙養殖技術的黃巨輪回家后,決定放手一搏。“我起初的想法是,就算失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黃巨輪的語氣中透露著幾份堅定。
萬事開頭難。養殖基地的選擇需要水質好、交通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黃巨輪去鳳橋、里市、院莊等10多個村莊選擇地址,經過反復對比,最后確定在梧桐村十二組流轉土地20畝養殖青蛙,并成立了嘉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養殖青蛙,既需要技術又需要勤勞,黃巨輪每天早起晚睡,一有空就巡視蛙池,測水質變化,看水位高低,觀有無天敵,仔細查看青蛙吃食情況。
“容易引起青蛙生病的原因有兩種情況,水質和天氣,天氣無法改變,只能從提高水質方面來減少蛙病的發生,做到勤消毒,對蛙池里的沉淀物進行定期清理,蛙池水位在20至30公分之間,一旦發現青蛙有問題,要及時處理,飼料要適量……”說起青蛙養殖方面的技術和管理,黃巨輪滔滔不絕。
黃巨輪養殖青蛙并不是一帆風順。今年5月下旬,黃巨輪發現飼養池里的青蛙食欲不佳,沒兩天,青蛙就開始死亡了,從每天死亡幾只到死亡幾十只,急得黃巨輪團團轉,黃巨輪除了每兩天堅持換一次水,并進行消毒外 ,還打電話詢問專業人士,查閱資料,即使半夜,他也要去蛙池看幾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青蛙病情得到了控制,黃巨輪才勉強睡個安穩覺。
在青蛙養殖過程中,黃巨輪堅持觀察青蛙的生長過程并做筆記,掌握了養殖青蛙的技術,去年,黃巨輪又流轉土地10畝,養殖規模擴大到30畝,有90余飼養池,每個飼養池能出售成年蛙800斤,全年可銷售青蛙7.2萬斤,按照25——30元/斤的市場價格計算,今年,黃巨輪養蛙有180萬元的收入,除去蛙苗、飼料、人工等成本費,純利潤有60萬元。
青蛙價格不便宜,但銷路早被黃巨輪打開,每年青蛙銷售季,周邊的餐館、酒店、農家樂就早早來預訂,同時,重慶菜園壩水產市場的商販也來批量購買,黃巨輪完全不愁銷路。
“養殖青蛙雖然很辛苦,但只要技術、管理到位,還是很有‘錢途’的” 黃巨輪笑著說。
時下,黃巨輪青蛙飼養池里的水稻長勢良好,黃巨輪笑瞇瞇地說:“我是養蛙種稻兩不誤,而且產出的‘蛙米’價格不菲。”
原來,青蛙對農藥非常過敏,黃巨輪的稻田里不使用一點農藥和化肥,所產的“蛙米”屬純天然,無污染,深受消費者青睞。去年,黃巨輪收6000余斤“蛙米”,每斤售價15元,還供不應求。今年,黃巨輪預計能收9000余斤“蛙米”,收入能達13.5萬元。
黃巨輪富了,可他還想著村民,周圍的村民來向他學習養蛙經驗時,黃巨輪總是把養蛙技術和管理向村民講解,凡是村民來購買蛙苗,他就以最優惠的價格出售村民,并負責技術銷售。同時,黃巨輪還為村民提供了長期就業崗位6個,忙時,有20余個周邊村民來務工掙錢。
“我把自家的2畝田流轉給黃巨輪,每年可獲租金800元,還能在青蛙養殖基地務工,每天掙70元,每月可掙2000多元,中午還在基地吃一頓免費餐,而且家里也照顧到了,簡直太劃算了!”正在基地干活的建卡貧困戶陳政習說。
據梧桐村負責人介紹,目前,村里正在鼓勵愿意發展青蛙產業的村民到黃巨輪的青蛙養殖基地學習養殖技術,讓村民早日富起來,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